EN
//www.iscstaffing.com/

甘肃兰州:政府多措施保护民间工艺实现文化传承

2018-09-26 17:40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兰州9月26日电(白丽萍、刘杰)一块方形毡布平铺在桌上,一把铁制的刻针和一个鸡蛋大小的葫芦分列两侧,旁边还放着一只用来绘图的铅笔,这些就是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阮熙越的全部工具。

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伫立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阮熙越就在这里坚守着。阮熙越是兰州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其作品被英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她的家族传承刻葫芦技艺已有百年历史。

在陈列馆里,摆放着一批精致的葫芦。阮熙越拿着刻刀一边刻一边说:“挑喜欢的图案用铅笔画在葫芦上,再用针刻出,最后上色。”

虽然刻葫芦步骤简单,阮熙越却深知其中难处。“没有二三十年的沉淀是拿不出手的,既要有美术功底又要耐得住性子。”她从小开始练习绘画、毛笔字,这是刻葫芦的“必修课”,直到现在,阮熙越依旧坚持这一习惯。

葫芦,谐音“福禄”。因此,历来被收藏者所喜爱。兰州刻葫芦起源于中国魏晋时期,是用刻刀或刻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来绘制中国传统山水、花鸟、人物画和书法,然后在葫芦上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刻葫芦是独具特色的艺术收藏品。

“一百年的时间一家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阮熙越说,她200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辞掉了在旅游部门的工作,来到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工作。

谈及刻葫芦民间艺术现状,阮熙越表示,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民间艺术上投入很大,很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有了改观。

“2006年兰州刻葫芦民间艺术申请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当地政府给予资金扶持,并配套了免费的传习场所。”阮熙越说,“现在知道刻葫芦艺术的人越来越多了。”

据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处介绍,近两年,政府加大对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现在已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立了44个“非遗”传习所,给予市级以上“非遗”传习所每年5000元到8000元的资金扶持,提供免费的传习场地,还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去国外展示展演。

阮熙越认为,民间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们祖先智慧、勤劳的直接体现,也是祖先留给我们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仍旧会坚守,但也希望有更多传承人,与市场接轨,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兰州刻葫芦,爱上刻葫芦。”阮熙越说。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宋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