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青海民和:撂荒地成了致富田

2018-11-25 15:45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西宁11月25日电(记者 骆晓飞、魏玉坤)刚刚经过大雪的滋润,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的后山上散发着湿润的气息。覆膜机从山间的田地上缓缓驶过,卷起一股股泥土的芬芳。

很难想象,眼前这片广袤平整的熟地,在三年前竟是成片的撂荒地,杂草横生。

桥头村平均海拔超1800米,村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74人。由于没有产业,绝大多数村民以前都外出务工,土地大多抛荒,加上耕种条件不便,基础设施薄弱,没人愿意来这里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种植。

“村头后山上的800多亩田地撂荒了10几年,着实让人心疼。”2015年,桥头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玉兰暗下决心,要动员村里能人流转这些土地,以合作社的形式进行规模化复耕、集约化利用,带领村民靠土地脱贫致富。

用心甄选,苦口婆心做工作,李玉兰的真诚和务实打动了村民铁令梅夫妇,2016年,夫妻俩把10几年来跑出租车攒的钱全部投资到这片地上,成立了桥头村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年试种葵花,就获得了丰收。

“2017年,合作社收入了132万元,净收入有22万元。在合作社打零工的村民近百人,务工收入最高的达到1.6万元。”铁令梅笑着说。

随着发展壮大,如今,合作社还与周边另外5个村子的合作社合作成立了合作联社,整合集约化利用土地超过了3000亩。

“合作联社协作分工,种植的农产品也从葵花、马铃薯拓展到了娃娃菜、西兰花等多种农作物,同时,通过套种红花、甜菜等,把农忙季节拉开了,村民们一年四季在合作社都有工可务。”铁令梅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共吸纳53名村民稳定就业,其中有13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桥头村村民赵德英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双手严重变形而不能干重活,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一家把撂荒地流转给合作社后,一年有2000多元的土地流转收入。此外,他和妻子还在合作社做看护和采摘等工作,今年就挣了2万余元的劳务费,在家门口端起了“铁饭碗”。

尝到合作社的甜头后,村里人的发展思路也更开阔了。铁令梅介绍,依托合作社连片的种植基地,下一步,村子里还要建大棚,搞反季节蔬菜;同时,还要依托合作联社搞乡村旅游开发,带动更多的村民立足这片土地致富。

桥头村美好的发展前景把以前外出务工的能人也吸引回来了。比如,这个村子的赵富元原来在西藏发展,今年就带着400万元的资金回来了,要投资建桥头村游客接待中心。

“以前觉得在农村只能种种地,收入单一,没有奔头,都想往外跑,现在家乡也发展起了产业,自己也该回来出一份力,带动乡亲们一块脱贫致富。”赵富元说。

昔日的撂荒地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脱贫致富田,村民腰包鼓了,村风民风也越来越好。前段时间,村里修水渠,各家各户齐上阵参与义务劳动;村里的留守孤寡老人得病时,村民们争相去探望。

“土地是农民的发展基础,你把它经营好了,它绝不会亏待你。”李玉兰说,“脱贫致富的路肯定很艰辛,但只要敢想敢干、勤劳吃苦,‘船到桥头自然直’。”

电竞米兰 责任编辑:宋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