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广西“八包”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效果突出

2018-12-29 10:20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南宁12月29日电 题:68万贫困群众“挪穷窝”的背后——广西“八包”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效果突出

新华社记者 夏军、唐荣桂

作为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广西创新机制制定“八包”责任制,压实易地扶贫搬迁责任主体,大幅提升搬迁入住率。截至2018年11月底,广西68万贫困群众“挪穷窝”,累计搬迁入住率达98%,同时以“一户一策”加大后续扶持确保群众“可发展”,有力夯实了脱贫根基。

“八包”制压实主体责任助68万人“挪穷窝”

位于黔桂交界的广西南丹县是白裤瑶群众聚居地,这里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状态。许多年前,记者在当地调研看到,一些白裤瑶群众在山上搭棚而居,家徒四壁。“有的村贫困发生率高达80%。”南丹县扶贫办主任莫洪东回忆。

如今,再到白裤瑶群众聚居区只见,大山深处建起上千座米黄色的新楼房,阳台晾晒着蓝白相间的民族服饰。近年来,一批批白裤瑶群众搬进新家,有的群众第一次用上液化气灶,有的在家门口组建表演队接待游客……搬出大山后的生活翻天覆地。

莫洪东说,近年来,南丹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新建3个集中安置点,安置2.2万余人,全县约80%的白裤瑶贫困群众搬出了“穷窝”。去年,南丹县成功摘掉“贫困帽”。

自治区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广西对所有安置点实行责任“八包”制度:包建设进度、包工程质量、包资金监管、包搬迁入住、包后续产业发展、包就业创业、包稳定脱贫、包考核验收。

自治区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移民搬迁安置一处处长覃义平介绍,每个安置点落实一名包点县级领导干部,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全脱产做好包点各项工作。目前,全自治区集中安置点共落实508位县级领导干部包点,工作班子成员达到3000多人。

广西对包点县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专项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包点县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对考核结果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的人实行“一票否决”。

加大后续扶持确保群众“可发展”

记者采访了解到,广西坚持住房建设与后续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实行“一户一档”“一户ー帮”“一户一策”,加强就业创业和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有稳定收入,这一做法让不少搬迁群众心底倍感踏实。

在广西最贫困的石漠化山区之一都安瑶族自治县,当地探索“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农户代养、贷牛还牛、还牛再贷、滚动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在每个安置点建设规范化牛场,推广联建联养、互助供养、企业代养等方式,让搬迁群众零门槛参与、零风险增收。目前全县已有5700户搬迁贫困户参与,养牛3000头,养羊6700只。

南丹县3个安置点都配置了产业,其中里湖安置点采用“易地搬迁+旅游景区+特色小镇”模式,将结合白裤瑶文化打造旅游扶贫景区,安置点还预留一百多套房屋用于后续民宿开发,群众可参加歌舞表演、开办农家乐、销售特色旅游产品等,在家门口就业。

广西地处中越边境,边民是守护国境线的重要力量。广西鼓励非边境地区贫困人口向边境一线搬迁,在边境一线地区布局一批安置点,对搬迁到边境0至3公里范围内的贫困人口,免除人均建房自筹资金2500元。同时推广“易地扶贫搬迁+边贸扶贫”模式,鼓励搬迁群众加入边民互助组,用好国家给予的边民小额互市贸易免税政策,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记者了解到,各地加强就业培训,建设扶贫车间,奖补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的企业,补贴创业的搬迁贫困家庭,兜底保障无劳动能力贫困搬迁人口,努力使搬迁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配套设施、后续扶持等有待加强

部分干部群众认为,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初步实现了“搬得出”的目标,要“稳得住”“能致富”需进一步加大后续扶持的力度,完善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

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有待完善。目前广西406个安置点配套了小学,389个安置点配套了幼儿园,258个安置点配套了农贸市场,370个安置点配套了医院、卫生站或医疗诊所。

自治区扶贫办介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最重的河池、百色两市安置点目前还需要建设幼儿园47所、小学29所、初中12所、高中2所,县级医院9个、社区医院16个、卫生所25个,农贸市场45个,缺口资金10亿多元,需要加大安置点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此外,后续产业发展仍需加强。多名基层干部说,部分搬迁贫困户家庭人口多、劳力少,通过转移就业和产业扶贫能解决温饱,但离真正致富还有差距,必须加大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资金的投入,确保移民群众有稳定的收入项目。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姜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