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武陵深处展新颜
——湘西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2019-03-30 16:02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长沙3月30日电 题:武陵深处展新颜——湘西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新华社记者段羡菊、张玉洁、周楠

绵延起伏的武陵峻岭,如诗似画的湘西风光,在沈从文笔下“美得让人心痛”。

大山阻隔、交通闭塞、发展滞后,历史上这里也“穷得让人心痛”。

长期以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绝对贫困的苦战一直没有停歇。湘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太久太热切。

2013年的深秋,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寨,沿着狭窄山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在苗家黑瓦木楼前的一块平地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要求当地闯出“不栽盆景,不搭风景”“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

一场围绕脱贫攻坚难点,按照精准扶贫新思路,摆脱绝对贫困的新探索,在湘西铺展开来……

一看湘西探索破解“产业之问”

走进十八洞村梨子寨村民石拔三大姐家,火塘上挂满了新熏的腊肉。穿着苗服的她对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她家的场景记忆犹新。

“总书记揭开我家粮仓,问我粮食够不够吃?种不种果树?养不养猪?他还走到猪栏边,看我养的猪肥不肥。”她说。

那时,石拔三家暗黑的房子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5瓦的节能灯。如今,她家不仅新添了液晶电视、电风扇和电饭煲,还在家门口摆起了小摊。

“去年在家光靠卖腊肉和摆摊,收入都近万元了。”村里的变化让大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村里现在种植了猕猴桃,又发展了旅游,大家生活变好啦。盼望总书记再回来看看!”

湘西一方山水虽美丽,但长期以来却难以养活一方百姓。当地贫困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养业和劳务输出,由于缺乏支柱产业,收入极不稳定。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湘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湘西州扶贫办主任李卫国说,湘西历经多轮扶贫,也曾尝试发展养殖山羊、种植蔬菜等产业,但走过的弯路不计其数,究其原因,除了受到地理条件、市场对接等因素制约外,也与过去产业扶贫工作的“粗放”直接相关。

“必须‘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真正使产业扶贫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李卫国说。

产业建设,是“造血”扶贫的关键。湘西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逐步领会到“精准”的要义,开始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2014年以来,十八洞村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因人施策发展起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苗绣、劳务输出和山泉水等六项产业,并规划确定以乡村旅游为长期产业,猕猴桃等经济林种植为中期产业,其他种植养殖为短期产业。

推广十八洞村经验,湘西各地倡导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仲春时节,记者在位于湘西吕洞山贫困片区的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看到,上到90岁的阿婆、下到10多岁的孩童都加入采茶“大军”。这里曾是黄金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但一度濒临消亡。近年来,吉首重点围绕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打造、茶旅融合四大环节精准施策。目前,黄金茶已成为全市扶贫支柱产业,全市50%的贫困人口依托茶叶脱贫致富。

湘西的手工编织也是因地制宜的成功案例。湘西龙山姑娘谭艳林在龙山县城创立了“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将土家族特色编织手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编织出的毛线摆件、玩具和服装配饰等受到消费者喜爱。在政府扶持下,“惹巴妹”已在湘西八县市设立18个扶贫车间,带动就业147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02人,易地搬迁户337人,人均年增收上万元。

目前,湘西州三分之二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实现增收脱贫,50.88万贫困人口与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联结,带动76.8%的贫困人口脱贫,83%的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二看湘西探索破解“动力之问”

遥远的湘西小村十八洞,一直为习近平总书记所牵挂。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关切地询问十八洞村脱贫进展情况:“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

这是十八洞村给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答卷:2017年,退出贫困村;2018年,全村的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12128元;至今累计30名大龄青年“脱单”。

“要脱单还得先‘脱懒’。”时任十八洞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龙秀林说,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到十八洞村时,专门提到“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这些话说到了村民和我们扶贫工作队员的心坎里。

2014年初,花垣县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刚进村,就有老百姓找我要钱要物。”龙秀林说,“在第一次见面会上,一听我是宣传部干部,有人就议论开了,嫌弃宣传部要钱没有,要项目更没有,顶多只带了一张嘴。”

在摸索“七步法”“九不评”精准识别贫困户后,扶贫工作队把“扶志”放在重中之重。十八洞村举办多期道德讲堂,创新推行“思想道德建设星级化管理模式”,从支持公益、遵纪守法、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六个方面进行量化,村民以组为单位互相评分,全程公开,张榜公示。为了让贫困户从心底想要脱贫,扶贫工作队5名队员分别与5户最困难、工作难度最大的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孤儿长大的龙先兰,由于早年家庭变故,从小喜欢喝酒、打架,哪儿喝醉了就躺在哪儿睡觉,家徒四壁。龙秀林的关心感动了龙先兰,帮他改掉了好喝酒的坏习惯。扶贫工作队又帮助他外出学习、见世面,掌握了养蜂技术,开始养蜂、卖蜂蜜。

2015年底,为帮助村里的大龄青年“脱单”,十八洞村举行“相亲会”。龙先兰赢得了邻村姑娘的芳心,但因为过去“臭名远扬”,对方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龙先兰情绪低落,龙秀林为他打气:“再扎实干一年,用实际成绩向姑娘父母证明,你彻底‘脱了懒’。”

龙先兰为周边养蜂户服务,负责提供技术,回收产品,还带动村内不少贫困户,小生意做得风风火火。2017年初,龙先兰如愿和姑娘举行了婚礼。

在湘西各县走访,记者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各地脱贫模范中,不少是残障人士:永顺县在病床上开网店的土家族姑娘向笑梅;不等不靠自制农具种地,主动要求脱贫的吉首市残疾农民周杰祖;帮助村民通过电商卖山货的龙山县90后残障姑娘吴添春……

湘西各地大力传播他们身残志坚的事迹,以唤起更多贫困户的斗志。“在湘西,有一部分老百姓穷日子过久了,要么习惯伸手要,巴不得政府把衣食住行全包下来,要么安于现状,缺乏脱贫欲望。”李卫国说。

湘西在推进精准扶贫时,把重心下沉到户、聚焦于人,变“漫灌”为“滴灌”。湘西多次举办“最美脱贫攻坚群众典型”评选活动,各扶贫工作队在贫困村开设道德讲堂系列活动,让贫困户想脱贫、敢脱贫、能脱贫。

“残疾人都能脱贫,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开办农家乐实现脱贫增收的龙山县兴隆街道村民施林祥,斩钉截铁地对记者说。

三看湘西探索破解“未来之问”

3月下旬,告别料峭春寒,湘西气温回升,在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万亩茶园,30多名村民正在忙碌着:茶树旁插竹竿、竿上绑铜线、线上穿“黄板”……这些“神器”能够粘虫子,绿色防控使茶叶种植免用农药,成为市场畅销的“放心茶”。

让全国人大代表、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永远难忘的是2017年12月28日,他作为全国农业劳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他向总书记汇报说:“精准脱贫,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我们牛角山村2016年脱贫了。”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五年多之后,湘西州交出了精准扶贫的成绩单:截至2018年底,全州1110个贫困村已累计出列874个,66万贫困人口累计脱贫55.4万,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1.93%下降至2018年的4.39%。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通过打造特色村寨,因地制宜,扶贫扶智,十八洞村为其他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018年4月,吉首成为湘西第一个脱贫摘帽的县市。2019年新春伊始,一系列脱贫攻坚的誓师动员大会在湘西各地各部门举行:2月19日凤凰县木江坪镇;3月1日花垣县……湘西地区向绝对贫困历史性宣战的总攻令已经下达。

目前的脱贫工作,该为未来巩固脱贫打下什么基础?当扶贫工作队撤离,脱贫工作告一阶段后,乡村该怎么发展?

教育扶贫是从源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抓手。2016年以来,湘西对全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还鼓励各县市在州定资助标准的基础上先行试点,进一步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

湘西对各贫困地区坚持分类指导,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基础设施配套等“十项工程”。祖辈被大山围困的湘西,已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湘西机场项目启动,高铁正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变化,为湘西的未来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力争为农村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在2017年村(居)“两委”换届中,湘西一批村民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进入村(居)“两委”班子,班子成员中产业致富带头人占比达到52%。

当脱贫攻坚冲刺之时,美丽乡村建设已在湘西铺开。目前,湘西累计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103个、示范村300个,永顺县司城村、场坪村入选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湘西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我们将扶贫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目前已带动9.4万人脱贫。”在湘西州文旅广电局局长时荣芬看来,乡村旅游产业符合湘西需求,可持续性强,未来即便扶贫工作队撤走了,也能为百姓带来持续增收,是推动区域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

三月的湘西,山明水净。牛角山村,茶园里新绿迸发、生机勃勃,刚从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归来的龙献文回到茶园。村民们纷纷围拢来,听他分享收获:“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聚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告别贫困,湘西更美。(参与记者:侯雪静)

电竞米兰 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