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绣”出一片新天地——内蒙古科右中旗王府刺绣带动农牧民脱贫

2019-05-27 16:21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27日电 题:“绣”出一片新天地——内蒙古科右中旗王府刺绣带动农牧民脱贫

新华社记者 于长洪 朱文哲 王靖

喜鹊图案的手提包,牡丹花样式的抱枕,昂首奋蹄的蒙古马壁挂,几何花纹的蒙古袍……这些出自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的极富现代感的刺绣产品,登台巴黎,亮相深圳,打入国内外市场。

近年,科右中旗将传统的蒙古族王府刺绣,打造为重要产业扶贫项目,有效带动贫困农牧民增加收入,“绣”出了乡村振兴美好前景。

“蝴蝶”:“飞”临万千绣娘“窗口”

三股线落一根针,在绸布上恣意翻飞,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落”于绸布。这是金星嘎查脱贫户赵桂霞在做王府刺绣。

王府刺绣起源于清代,是旗内图什业图王府世袭传承的一种蒙古族传统手工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传承好这门手艺,同时让贫困户通过产业技能摆脱贫困,2016年以来,旗里从精准扶贫出发,通过“集中培训、上门辅导、手把手教授”,在全旗推广刺绣。

“没老师我来讲,没场地就去借,困难遇到一个就解决一个。”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府刺绣产业推进组组长白晶莹说。之后,旗里免费为贫困户发放刺绣工具和原料,定期举办刺绣培训班,还建起了王府刺绣文化博物馆。

记者在赵桂霞家,看到绣花架子整齐地摆在客厅里。刺绣给他们家带来了很大变化。过去靠低保生活的她,2018年通过刺绣赚了9000多元。她高兴地说:“我现在是一级工,接下来还得苦练,争取当上刺绣老师。”

白晶莹介绍,旗里和赵桂霞一样通过刺绣成功脱贫的“绣娘”有很多。刺绣产业目前覆盖173个行政村,参与人数达21000人,其中贫困人口2895人。2018年参与刺绣的贫困人口年均增收2000元。

探索:针线“引擎”拉动脱贫

为扩大销售市场,巩固扶贫成果,确保持久稳定增收,旗里成立了由52名有想法、有闯劲的青年人组建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专职开拓刺绣市场。

安常福是协会副主席、营销部经理。2017年以来,他和同事们相继打开了北京、陕西、深圳、长沙、长春等地的市场。“我们对接一些大学生团队,用优惠的价格为他们提供刺绣产品。这样既能提升知名度,还能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2018年,王府刺绣销售额达825万元。

让王府刺绣成为与湘绣、苏绣看齐的工艺品,是安常福和同事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在湖南长沙杨开慧纪念馆设置了王府刺绣展台,同湘绣一同展示,让王府刺绣更好走出去。”安常福说,王府刺绣还登上国内外各种展台,其中,在深圳一次就签了两年共计2200万元的订单。

通过“协会下订单、免费供原料、绣工接订单、计件算收入”模式,旗里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的产业化发展路子。记者了解,下一步,他们将出台更多鼓励政策,加强产品研发,使刺绣产业成为农牧民致富新引擎。

美育:绣出美丽织就向往

如今的王府刺绣,不单是甩掉穷帽子的依托,更是提升农牧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的抓手。

在高林套海嘎查,赵霞专心地绣着鸳鸯。她以前是有名的“麻将头子”,2017年接触刺绣后,她甩掉麻将,成长为刺绣一级工,2018年收入3万元。她现在收了40多名徒弟,以往的“麻友”变成了“绣友”,“大家比拼才艺,靠能力增收,这可比打麻将强。”赵霞说。

在翁根海拉苏嘎查,农民马八十五平躺在炕上仰头,熟练地绣着一枝紫色的牵牛花。多年前,一场车祸造成他下身瘫痪,他几度轻生。接触刺绣后,他着了迷,2018年,他卖出了1600多元的绣品。他兴奋地给扶贫干部打电话:“我终于能为家里做事了!”

从学习美、传承美,到创造美——在大兴安岭南麓的科右中旗,一根绣花针,绣出农牧民脱贫奔小康的新天地。

电竞米兰 责任编辑:李润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