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农村生活污水何处去?——农村污水治理“梗阻”现象调查

2019-12-03 19:03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在华北某滨海城市一座村中,检查组发现,该村西侧排水渠与鲍丘河交界处,一条约60米长、8米宽的渠道被倾倒的各种垃圾堵塞,水渠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垃圾水道”(11月28日摄)。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题:农村生活污水何处去?——农村污水治理“梗阻”现象调查

新华社记者

在我国广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置一直是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出短板。记者近日跟随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检查组在全国多地现场检查发现,一些村镇黑臭水体问题突出,部分村镇小作坊、畜禽养殖污水违规排放时有发生,污水治理未与农村改厕同步衔接致大量污水直排等问题,亟待解决。

华北某特大城市北部远郊“黑洗衣作坊”违规偷排污水(1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岩 摄

多地农村污水直排,污染环境触目惊心

在东南沿海某省村庄中的一座小桥上,一幅写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巨型宣传牌十分醒目。然而,在被广告牌挡住的地方,水面漂浮大量的塑料袋、易拉罐、泡面盒等生活垃圾,水体呈黑褐色。

这条名为新沟的小河穿村而过,许多村民依河而居。多位村民反映:“河水臭气熏天。今年受干旱影响,水流缓慢,污染比往年更加严重。有的下水道直连河涌,粪水都冲了出来。”沿着新沟河走去,检查组看到,由于水位较低,大量直排入河的下水管道就裸露在外。

在华北某滨海城市一座村中,检查组发现,该村西侧排水渠与鲍丘河交界处,一条约60米长、8米宽的渠道被倾倒的各种垃圾堵塞,水渠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垃圾水道”。而在该村东北水渠河长公示牌附近就有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面漂浮绿色青苔、白色泡沫,散发刺鼻恶臭。

记者梳理发现,在一些临近城区、人口密集的村镇,河涌水体黑臭情况更为突出。检查组发现,位于珠三角的一座村庄人口密集,村内两条河涌常年被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挤占,加上当地未建设污水收集设施,附近居民生活污水常年直排河涌,造成严重污染。

而在离城区稍远的农村,部分不法村镇小作坊等污水违规排放时有发生。检查组发现,长江中游某省一座沿江城市所辖村庄里,一磷矿尾矿库的磷渣常年堆积,一下雨,就形成一条白色的“污水沟”。检查组在华北某特大城市北部远郊一村中实地检查时发现,该村“黑洗衣作坊”违规偷排污水,污染环境。

长江中游某省一座沿江城市所辖村庄里,一磷矿尾矿库的磷渣常年堆积,一下雨,就形成一条白色的“污水沟”(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侯文坤 摄

新旧问题交织,制约农村污水治理成效

记者跟随检查组走访发现,城镇近郊农村、偏远农村面临的污水治理难题不一,但归根结底在于污水未得到有效收集。

——厕改后,厕排污水何处去成新问题。水冲式卫生厕所建成后,污水往哪排困扰村民。华北一滨海城市某下辖区目前已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3000座,但有22座污水中心处理站还在进行施工前期准备。记者随检查组走访该区多座村庄发现,许多农户家已建有化粪池,但对于如何处理化粪池污水,大部分村民表示仍跟以往一样,找专人抽取。“粪污也没合适的地方处理,只好往远离村庄的农田和沟渠里倒。”

多个检查组发现,部分地方未将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统筹考虑或进度不一,导致改厕与污水治理衔接不够,化粪池出水口依旧直排环境。

——在城镇近郊农村,污水收集管网“最后一公里”瓶颈仍未突破。检查组走访珠三角多个地市的城乡结合部发现,许多农村家庭基本已自发完成水冲式厕所建设。部分地区污水收集的“主管网”已基本成型,然而从主管道延伸至农户家的“毛细管网”尚未建立,导致农户家污水仍然直排河涌,污染环境。

——在离城区稍远的农村,污水处置设施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现象。检查组发现,东南沿海省份某村于2016年委托专业公司设计、建设一套多级厌氧加人工湿地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用于处理本村56户村民家庭的生活污水。然而,目前该污水处理设施已处于停运状态,人工湿地杂草丛生,完全失去净化功效。据该村负责人介绍,由于运维经费来源不足,没有财力聘请专业人士开展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与维护。

在东南沿海某省村庄中,穿村小河水体呈黑褐色,水面漂浮大量生活垃圾(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闫红心 摄

因地制宜 确保污水有效收集

中央有关文件提出,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

此次针对检查组发现的农村生活污水问题,被检查地均表示对检查组发现的问题全盘接收、立行立改,坚决全面整改到位。

检查组建议,农村污水治理方式要因地制宜,离城镇近的、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可通过管网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离城镇较远、人口居住较集中的村庄,可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一般村庄则可以建设三格式污水处理设施或者采用生物处理方式。

多位基层干部表示,农村黑臭水体又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置的“硬骨头”,群众反映最为强烈。要加强重点整治,多措并举攻坚整治。此外,目前农村污水处理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持,基本是政府托底,建议探索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污水处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记者 周颖、黄江林、闫红心、侯文坤、马岩)

电竞米兰 责任编辑:范梓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