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实施进展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0-09-16 14:44 来源: 新闻办网站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9月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汪克强、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局长谢鹏云介绍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实施进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主席台。(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办的新闻发布会。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四个率先”的要求,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制定了“率先行动”计划。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来了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实施进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汪克强先生,发展规划局局长谢鹏云先生,首先有请白院长作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长 白春礼:

各位媒体朋友,首先代表科学院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中国科学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向大家简单通报一下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实施的背景以及取得的成效。刚才胡局长作了简单介绍,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科学院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视察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院提出了“四个率先”的要求,希望科学院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科学院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开始制定实施“率先行动”行动,经过一年多的谋划,行动计划报国务院批准之后,2014年8月8日,总书记对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作了重要的批示。他说“率先行动”计划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有部署,总的是好的,关键是要抓好落实。在这个批示当中,总书记又对科学院提出了“三个面向”的要求,“三个面向”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科学院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将总书记对科学院提出“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要求,作为中国科学院新时期的办院方针。我们“率先行动”计划分了“两步走”,第一步是从2014-2020年底,要基本实现“四个率先”,2020年—2030年要全面实现“四个率先”。今年是第一步,“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在今年7月份,我们请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同志担任咨询评议组组长,有将近30位有关部委的领导,还有北京市、上海市的领导,还有有关的专家,组成咨询评议会,对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进行了总体评估。

图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徐想 摄)

六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把组织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作为全院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科技任务,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引导全院的干部职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对我院的各项要求上来。六年来,我院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充分发挥科学院多学科和建制化优势,加强开放合作和协同创新,高质量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产出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引领带动我国若干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前沿,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有力支撑和解决了国家的重大需求。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战略支撑作用。

我们以推进国家科研机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深入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健全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化科教融合,积极探索科技智库新的体制机制,积极融入全球的科技创新网络,大力加强作风学风建设。

六年来,我院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优秀的拔尖人才,高质量完成国家高端智库的试点建设工作,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批研究机构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大幅提升。总体上看,我院已经开始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这样一个根本转变。刚才我说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同志担任评议委员会的主任,在听取我们的汇报后,委员们一致认为中国科学院全面完成了“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为2030年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月26日,刘鹤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认为“‘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十分成功”,“解决了涉及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批重大战略性问题”,“将产生深远的世界性重大影响”,要求我院发挥主力军作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做出更大历史性成就”。

目前,科学院正在研究制定2030年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的战略规划,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任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按照“四个率先”的要求,提出并完成新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断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努力将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符合党和国家人民期望、适应科技发展大方向、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国家科研机构。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胡凯红:

谢谢白院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媒体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刚刚开场中白院长介绍到“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果,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具体在哪些领域取得了哪些代表性、标志性成果?谢谢。

白春礼:

我觉得六年来科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建制化的综合优势,广大科技人员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科技产出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产出了一大批重大成果。分成几方面:

一是量子信息和凝聚态物理方面,我们在国际上达到了并行领跑。举个例子,中国科学院在第一阶段“率先行动”计划中,率先在国际上实现了千公里级的量子纠缠星地密钥分发,从卫星向地面双向的量子纠缠分发,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还做了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检验研究。另外,我们创造了光纤量子密钥分发超过500公里的世界记录。这个阶段我们第一次实现了洲际的量子通讯,通过量子密钥传输,当时是我和奥地利科学院的院长进行量子密钥保密的洲际通讯,开了一个视频会议,第一次通过量子密钥进行保密的洲际量子通讯。我们科学院的量子信息基础研究和集成应用处于国际领跑地位。

再比如,物理所在固体中首次发现外尔费米子,美国物理学会成立125周年,作为全世界物理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术单位,为了庆祝成立125年,专门在2018年出了一个论文集,这个论文集收集了全世界在物理学科领域认为有重大突破的成果,收集的唯一一个来自中国本土的成果,就是我们发现的外尔费米子。其实在费米子方面,不仅是外尔费米子,我们还在三重简并费米子等有一系列新的工作。另外,我们首次在铁基超导体当中发现了马约拉纳束缚态,这也是全世界第一次。所以我院的物理研究进入了世界的第一方阵,很多方面都是引领的。

二是深空深海一些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科学院先后发了6颗科学卫星,比如墨子号、量子通信实验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实验卫星,做暗物质探测的全世界第一个。我们发射“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卫星,还有“慧眼”硬X射线望远镜卫星。我们也发射了“碳卫星”,就是监测碳排放,我们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测引力波的“太极一号”卫星,6颗科学试验卫星基本形成了我院空间科学卫星体系化的能力,也在国际空间科学领域占据了有力地位,在国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科学院全面参与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北斗三号卫星,目前在天上有12颗是科学院完成的。我们牵头负责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应用系统,载人航天的科学目标里面的空间应用系统,我们完成了数百套有效载荷的研制。我们承担了探月工程任务的地面应用工程,就是拿到探月数据后,数据怎么分析,最后还是我们负责。另外,有效载荷,还有VLBI,还有精密测量,为测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我们负责分系统研究,嫦娥四号探测器安全着陆,我们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除了上面的有效载荷之外,着陆器还需要特殊的材料,解决月球表面高低不平又耐极低温等,这个材料都是我们研制的,也是独一份,很重要。所以,科学院在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当中,发挥着骨干引领作用。

再比如,科学院在涉海方面,成功研制了“海翼”号、“潜龙”号、“探索”号、“海斗号”、“海星号”为代表的谱系化的深海无人装备,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我们的“海斗一号”到达马里亚纳海沟,深潜深度达到了10907米,这是最深的地方。在海底实现了海底自主探测,采样一体化,这种谱系化的深海装备引领我国海洋更好地进入万米时代。“海翼号”滑翔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新年贺辞当中也专门提到了,现在我们正在开展载人万米深潜的海事任务。

三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比如,年产400万吨煤制油工程成功试车投产,这是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炭液化装置,习近平总书记也致信祝贺。第三代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这个技术成功的商业化应用,煤制烯烃技术已经形成了千亿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院还研发了“中科发”“嘉优中科”“中科5号”等一共44个设计型新品种。一批优质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大规模推广使用,最近三年这些新品种累计在全国推广了3千多万亩,为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再比如,在过去六年,我院先后孵化培育了中科曙光、国盾量子、“寒武纪”等18家上市公司,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我们也承担一大批大科学装置,比如在贵州的中国天眼,500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也是时代楷模,中国天眼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致贺信。我们在广东东莞建了中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成果。

最后,我给大家一个数据。六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每年的新年贺词当中都提到一些科技创新成果,一共提到22项重大科技成果。这22项当中,有14项是由我院牵头完成或者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在过去六年,一共有7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科学院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了三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了一项,占全国总数的57%。在自然指数国际排名当中,自然指数是自然出版集团将全世界60几个各个领域最好的学术杂志,现在扩大到80几种,每年统计各个机构在当中发表的论文数量,在过去这八年统计全球科教机构自然指数,中国科学院排在全球第一位,连续8年占据榜首。在两院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科学院作为第一完成人和完成单位一共有32项,占了全部的53%。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过去六年使社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共计24350亿元,新增利税也共计2983亿元。在过去六年,通过“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实施,在国际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经济主战场三个面向方面,科学院作出了我们的贡献。谢谢。

CGTN记者:

近年来,我们知道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科技竞争加剧,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这种逆全球化的背景下,请问中科院如何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谢谢。

白春礼:

当前逆全球化的环境,科学院作为一个国家科研机构,我们一直是积极的、主动的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我们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融入到国际创新网络,努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科技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第一,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2018年以来,在国家领导人的见证下,我院陆续与俄罗斯科学院、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签署了相关的科技合作协议。还有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中,我担任六年院长,以它为平台,我院启动实施了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和“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行动计划,我们依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两家,共同资助了1200名来自国外的留学生在我们国科大和中国科技大学攻读学位、进行学习,也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4千多名科技人才。另外,我们加快推动科研平台海外布局,我们在海外建了10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比如在南半球智利建立了天文中心,因为中国是北半球,北半球、南半球天象不一样,智利是最好的天文观测点。在巴西建了空间天气观测研究中心,我们在肯尼亚资助建设了一个植物园,我们知道肯尼亚野生动物很有名,但是肯尼亚这个国家没有一个植物园。还建立了中非中心,加强中国科学院与非洲有关国家的合作,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植物园的建设,阐明了中国保护生态环境这样一个新的理念。

另外,我们和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亥姆霍兹自由电子激光联合实验室,这是我院与发达国家共同资助的第一个院级的境外机构。我们在瑞典建立了第一个海外陆地卫星接收站——北极站。我们积极主导参与国际重大科技合作,由科学院牵头组织了“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联盟(ANSO),这是中国牵头组织第一个综合性国际科学组织,落户在北京,依托中国科学院,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刘鹤副总理参加了成立大会。去年年底,“一带一路”科学组织联盟成员将近60家。我们还牵头发起了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数字丝绸之路、全脑介观神经联接网络、泛第三极环境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其中第三极环境计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列为旗舰计划,我们还积极参与一些国际的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比如SKA,这叫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另外我们科学院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ITER计划。科学院在国际组织参与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一批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组织当中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院作为一个国家科研机构,我们积极参与全球的科技创新网络,发挥我们的作用。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

刚才白院长提到“四个率先”中的一个是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公众对这方面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请白院长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白春礼:

“四个率先”当中,其中一个是“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为此,科学院专门成立了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我们整合了相关单位和学部的力量。这个问题请谢鹏云同志回答。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局长 谢鹏云:

谢谢白院长、谢谢记者的提问。我们觉得这个智库非常重要,俗话说,不务虚没有方向,不务实难以发展。所以,智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中国科学院的智库建设工作,我作三点说明。

图为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局长谢鹏云。(徐想 摄)

一是高质量完成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试点工作。科学院是以学部为主导,发挥全体院士和研究所的专业优势,成立了科技智库理事会。在2015年11月,我院被国家确定为首批高端智库的试点单位之一,围绕着试点目标任务组建了法人实体,就是刚才白院长给大家介绍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为了把智库工作做得更好,我们组建了法人实体,构建了“小核心、大网络”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了智库的新理论、新方法,形成了一批有鲜明特色的智库品牌。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我院高质量完成了试点工作的任务,在2019年高端智库理事会组织的试点综合评估中,我院在9个综合性智库评比当中名列第一。

二是积极提出重大咨询建议,有力支撑国家的宏观决策。积极承担并高质量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和国家有关部委委托的一大批重大咨询评议的任务。例如,从2016年到2020年,连续五年承担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的第三方评估这样一个重大任务,工作量非常大,完成了中西部22个省、530多个县、4000多个自然村的调查和3个典型县的普查,建立了珍贵的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考核评估科学档案,为国家的脱贫攻坚形势研判和决策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数据支撑。

三是开展科技前沿的战略研究,有效发挥学术引领的作用。组织开展了“可能影响世界未来格局的中国重大科技突破研判”的战略研究报告,发布了《世界科技前沿与中国科技突破》《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路径》等系列战略研究报告。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智库方面我们还是做了很多工作。我们积极开展学科前沿的态势监测和技术预见,组织了包括数百名院士在内的千余名专家持续开展了200多个学科发展的战略研究,基本涵盖了我国主要的学科领域,积极提出重大的政策建议,并且为我国的学科发展规划和学科的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体上介绍如上三点,谢谢。

第一财经电视记者:

我们都知道,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在我国爆发,后来也在全世界蔓延。当前海外的疫情还在持续的蔓延中,我国疫情防控也在常态化的进行当中。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未来中科院在推进合作和更深一步的科研,是否制定了新的计划以及路径?如何去防控当前的影响?谢谢。

白春礼: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科学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积极行动起来,首先我们院党组成立新冠肺炎疫情应对领导小组,我们组织了全院将近3千名科研人员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科技攻关当中。第一,最早由武汉金银潭医院在12月30日发现了不明原因病毒的样本,样本给了科学院的武汉病毒所,病毒所72小时没有休息,第一时间鉴定出这是一个新的冠状病毒,然后基因测序,同时把病毒分离出来。按照卫健委统一要求,又和其他单位一起向WHO世界卫生组织分享。因为这个病毒首先判断它是不是一个新的病毒,这很重要,它测序以后、分离出来以后就为后面药物的研发、检测、疫苗提供了基础。检测试剂方面,科学院很多所,包括武汉病毒所、微生物所、上海巴斯德所,还有苏州医工所等和企业合作,药监局批了5个快速检测的方法,包括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很多都已经开始了应用。疫苗研发方面和抗体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国药集团第一个疫苗就是关于灭活病毒疫苗,最早是和武汉病毒所一起合作做的,国药集团和病毒所共同申请的灭活疫苗,共同获得药监局批准。最早是在高等级实验室里做研发,因为灭活之前必须在高等级实验室里。另外做转基因的小鼠、动物试验以及做两种猴子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都是在这个实验室完成的。灵长类动物的实验,克隆小鼠的实验,转基因小鼠的实验都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新的工作,比如说用干细胞技术治疗危重病人,进入“三药三方案”,中国科大发明的托珠单抗,通过托珠单抗能够控制炎症因子风暴的产生,对于重症病人的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方面我觉得已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我院还研发了“超极化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能够动态研究被感染之后以及康复期肺部的纤维化情况、气血交换情况,这些目前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已经使用。另外,根据医院要求研发一种非接触式的体征监测和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以远程规范化采集生物样本和咽拭子的采样机器人。国内首例采用国际标准集装箱进行设计制造的移动核酸检测实验室,还有人工智能辅助进行检测。

所以,疫情发生之后,我院科研管理人员深入抗疫第一线,了解实际需求,发挥多学科优势,协同攻关。我们在武汉成立了一个心理援助工作站,心理所派了很多人,为600多名一线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等服务。面向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公益讲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覆盖人群达到910万人次。另外,我们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把中科院研发的科技成果推广至国外,成为支撑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的重要平台。我们依托科学院的基因组研究所成立了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在1月份就收集全世界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目前一共收集了10万多条病毒数据,这个中心开放服务于全球175个国家和地区,到目前为止,一共有17多万访客访问这个数据库,国外的占了60%以上,一共下载超过了1亿2千多万次,为全球境外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分析这个基因,为药物的研制、疫苗的研发,同时也为检测做基本的数据。

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做好这方面工作,研发一种真正能对所有的冠状病毒进行早期监测,甚至是统一的治疗方法,比如抗体和疫苗,微生物所做了一种重组蛋白疫苗,这是第一个药监局批准重组蛋白疫苗,现在也做了二期临床,正在组织三期临床。我们把康复病人的血浆抗体提取出来,通过生物学的方法培育出来作为抗体,然后可以批量生产,低价生产,这个获得批准,已经把技术转让给有关企业,在中国和美国正在做第三期临床。所以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把这份工作深入下去,按照中央的要求,争取能够为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讲的“四个面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们准备把科学院在这个领域所有的力量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生物安全中心,把全院力量统筹起来,一起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人民生命健康不断作出新的贡献。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刚才白院长在开场白中提到,中科院围绕这“四个率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请问,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些改革措施以及实施的效果?谢谢。

中国科学院秘书长 汪克强:

谢谢这位记者提了一个非常重要且很关键的问题,也是很有挑战性的问题。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依靠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中国科学院在“率先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五个方面25项重大改革举措,这五个方面包括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调整优化科研布局,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全面扩大开放合作。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如果在今天这个场合把这五个问题全面展开说,实际是不可能的。我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科学院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方面的一些做法。

图为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汪克强。(徐想 摄)

研究所分类改革是中国科学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的突破口、着力点,也是我们带动其他各项改革的一个“牛鼻子”。实施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来的“四个率先”当中要“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学机构”的要求,希望能够根据不同性质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分类建设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类研究机构,来探索构建分类定位、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和分类配置资源的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在四类机构当中,创新研究院主要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重大创新领域,组织开展全链条的重大科技攻关。比如,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整合了原来的电子所、光电所、遥感与数字地球所等多家法人单位,在整合过程中,所级领导干部由16人减到了7人,中层干部由53人减到了37人,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整合和建设,优化了科技布局,构建了完整的创新链,提升了中国科学院在空天信息领域的系统创新能力,也增强了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

再比如,上海药物创新研究院,采取“总部+分部+网络实验室+产业化基地”的模式,整合了我们院里上海、昆明、新疆等地的新药研发资源和力量。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实现了生命科学研究、新药研发、临床应用和产业化的价值链的贯通。这个创新研究院,从2015年到现在有42个一类新药开展了临床研究,50多个后选新药开展了临床前的研究,特别是大家都很关注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971”获得有条件批准上市,这是我们中国原创新药的重大突破,也打破了治疗阿尔茨海墨症全球16年没有新药的历史,为许多的患者和家庭都带来了福音。2018年,药物创新研究院的成果转化的合同金额达到了16.85亿元,位列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第2名。第1名也是我们中国科学院轻型动力创新研究院,第3名是长春光机所。

第二类机构是卓越创新研究中心,面向世界科学前沿,打造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主要是建设基础研究的特区和高地。比如,我们最早成立的量子信息科技卓越创新中心,主要是依靠中国科大的优势研究力量,取得了一系列的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后来发展到了创新发展研究院,由卓越中心发展到创新研究院,成为该领域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力量。再比如,老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是由原来的上海神经所和北京自动化所联合院内多家单位组建的,主要是开展脑科学和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现在也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脑科学和智能技术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学术高地,在我国发起和实施脑科学计划当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刚才白院长介绍了国际上公认的衡量基础研究的一个指标是自然指数,2019年自然指数领域排名中,我院有3个卓越创新中心,凝聚态物理卓越创新中心、分子生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还有青藏高原地球科学三个卓越创新中心位居全球第一;另外还有两个卓越创新中心,分子植物科学,半导体材料和光电子器件这两个卓越创新中心位居世界第二,卓越中心建设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另外还有两类机构,我们还依托国家重大科技技术集群建设了一批大科学研究中心。比如,大家知道的合肥大科学研究中心,还有上海大科学研究中心,都成为国家发改委建设的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和骨干力量。我们还面向特定的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了一批特色研究所。

六年来,我们先后组建了68个四类机构,包括23个创新研究院,23个卓越创新中心,5个大科学研究中心,还有17个特色研究所。通过这样一个改革举措,强化了我们面向国家重大创新领域的整体优势和战略布局,提高了中国科学院科研布局的战略性和引领性,同时也有效整合集聚院内外的优质创新资源,促进了跨所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提升了一批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和产出质量,为下一步“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刚才白院长介绍了“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成果,我们想了解一下第二阶段以及未来有什么安排和考虑?谢谢。

白春礼:

我们第一阶段的总结评估完成后,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率先行动”计划第二阶段的目标,从2021年到2030年,未来的十年。“率先行动”计划总体规划,最初的报告当中也有一部分涉及到未来十年的目标,但是并没有很细化,所以我们现在准备把它细化。今年中央正在做“十四五”规划,我们也做科学院的“十四五”规划,所以未来十年的前五年,和“十四五”规划的布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总体考虑是这样,因为第一阶段是基本实现“四个率先”,到第二阶段全面实现“四个率先”,全面实现“四个率先”有哪些指标,什么叫率先,我们目前正在制定这些具体的指标。

一是关于体制机制改革。刚才汪克强秘书长介绍了体制机制改革采取的措施,比如四类机构,我们已经设立了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中心和特色所这四类机构,这四类机构的目的是根据科研性质不同进行分类定位、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资源配置,因为工作性质不一样,不能一把尺子去衡量,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应该不同评价。前期我们已经做了,但是这个工作还没有完,只是进行了一部分,所以第二阶段,我们争取在2025年要把四类机构全部做完,全院现在100多研究所重新定位为90个左右的四类机构,这样就完成了全部的体制机制改革,这也是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

二是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当前,国家科技的发展正在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科技高质量发展。面临着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打压,我们希望在这方面能够做一些工作。前期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未来十年我们还会针对一些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做一些新的部署。这些新的部署做了几方面,一是超算,我们自己研发出自己的超算系统,也已经应用到气象预报、分子设计、药物研发、大气预报等,还可以用到基础性的研究、宇宙学研究等。二是高端轴承等很多关键材料还需要进口,我们把美国卡脖子的清单变成我们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比如航空轮胎、轴承钢、光刻机,还有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等,我们争取将来在第二期,聚焦在国家最关注的重大的领域,集中我们全院的力量来做。现在的做法是,我们要求四类机构每个机构要明确定位,我们叫“一三五”规划,“一”是明确定位,你的优势、你的特色、你的不可替代性,你不是包打天下什么都做,你工作的领域方向如果不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国内不领先,那就不要做。“三”是三项重大突破,要明确知道做什么,不是完全自由探索,科学院的工作我们有自由探索内容,与人才培养在一起,但是应用基础研究都是目标导向,这个占的比例要大,因为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求研究所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我们希望能够责无旁贷、心无旁鹜地进行科技攻关,目前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立领导小组,要求每个承担重大任务的人要签署责任状,研究所要做好后勤保障,要求承担科技任务的科技人员本身在承担任务攻关中不去报奖,不去干一些与承担任务无关的事情,要全力把攻坚任务做好。

我们希望未来十年的发展,科学院能够如期全面实现“四个率先”,为2035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一直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在“率先行动”计划中先走一步,这也是总书记对科学院的嘱托,也是人民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嘱托,所以科学院有信心能够如期完成第二期战略目标。谢谢。

图为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邀请记者提问。(刘健 摄)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当前,国家正在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请问,在这方面中科院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谢谢。

白春礼:

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布局,请汪秘书长回答。

汪克强:

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科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组织优势力量,积极参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并且与有关的地方政府共建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也推动共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和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大家都知道,中国科学院很多研究所都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包括合肥、广深等地也有一些布局,这些优势力量本身就是这些区域创新高地建设的核心和骨干力量。除了支持这些机构、这些科研力量、这些科研设施更好的发展和使用之外,近年来中科院党组还围绕国家的一些重大战略部署,加大了在这些地区的科研布局和能力建设。

比如,在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面,我们启动建设了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四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9个院士共建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一批科研机构大约将近2千名科研人员已经迁入怀柔。我们依托这样一些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实施了6个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投入经费总额超过120亿,中科合成油、中科纳新等40多家由中科院成果孵化的产业化公司在怀柔科学城落地,一批科技成果进行了转移转化。

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面,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四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开工的“上海速度”,为了支持湛江实验室建设,中国科学院还将上海已建的同步辐射光源和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划转至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政府共建的张江实验室,实施统一管理。

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我们先后建设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散裂中子源,启动建设了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了大科学装置集群的布局。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

同时,我们还与广东省共同推进广深科教融合园区建设,与广州市共建中国科学院南沙明珠科学园,与深圳市共同筹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另外,我们还全面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在香港设立院属机构的备忘录,正在启动建设香港创新院,目前已经完成注册。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的建设,是香港回归以来经中央批准由中央有关单位在香港设立的首家机构,实际上它也是中国科学院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以上,是中国科学院围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所做的部署和工作。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刚才提到了卡脖子的技术领域的问题,请问近年来中科院在解决卡脖子技术领域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突破,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一步要攻克的技术难关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谢谢。

白春礼:

刚才我回答当中多少也涉及了一些,院层面,我们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加强组织推进和统筹协调,明确任务的组织单位,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到科技攻关当中,签署军令状。项目部署方面,除了承担国家的一些重大任务之外,科学院自己设立了先导专项,分成三类,A类先导专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B类先导专项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C类先导专项是跟企业合作,解决卡脖子问题。我们组织了好几项,2018年启动了超算系统、网络安全、潜航器三个C类专项。2019年我们新启动了处理器芯片与基础软件、电磁测量、仿生合成橡胶、高端轴承、多语音多语种技术一共5个C类专项,和A、B类不一样,和企业合作,希望专项完成之后能够替代。

经过两年的攻关,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比如研制的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在天文、海洋、药物等领域取得了国际水平的大规模科学计算应用。比如对于气象预报,用我们自己的计算模式和利用超算,大大缩短了预报时间,提前了预报时间,同时也提高了预报的精度。在组织模式方面,我们强化产品导向、应用导向,形成了研究所+企业+地方三方面联合攻关模式。研究所主要负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主要负责工程化和产品化,地方给予配套支持,地方积极性也很高。我们这样推动技术攻关、产品研制和应用示范推广一体化。比如,我们做C类专项关于高端轴承,通过先进材料和技术攻关,牵引产业链带动轴承钢等企业和地方在技术改造、新建基地、研发等方面的投入,投资超过30亿元。在保障措施方面,我们还出台了攻关8条,在骨干的薪酬、考核与岗位晋升、其他在研任务、后续科研任务保障、经费使用、研究生指标、荣誉奖励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来保障科研人员潜心攻关。后续科学院将在“率先行动”的第二个阶段这个目标当中,进一步加强部署,将“卡脖子”的问题和国外出口管制的清单转化为我们的任务清单。

科学院作为一个科研机构,我们不能包打天下,我们还是要聚焦这些关键的核心技术,瞄准关键的基础材料、关键核心的工艺、基础算法、重大装备等基础性、战略性的关键核心技术的需求,在光刻机、橡胶轮胎、高端芯片等方面,我们争取要主动揭榜,发挥多学科的综合和建制化优势,集结精锐力量组织系统攻关,有效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因为科学院本身是个科研机构,不是一个在工程化、产业化方面很强的机构,所以科学院的工作主要还是聚焦在前端,后面工程化、产业化的工作还要和企业、地方紧密结合到一起,建立起来科研机构、地方、企业紧密联系的,把创新链和产业链,甚至金融链能够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合力。谢谢。

胡凯红: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王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