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正门堵偏门”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4-03-13 12:2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字体: 打印本页

    针对中国债务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13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对金融和债务风险我们一直高度关注,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果断决定全面审计政府性债务问题,这本身表明要勇于面对。审计结果如实对外公布,表明债务风险是总体可控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风险,正在加强规范性措施,包括将采取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开正门、堵偏门,规范融资平台等措施。

    中国会不会跌入财政悬崖?潜在的地方债务风险是否可控?这些都是国内外比较关注的。李克强总理的回答很明确,我们有信心、有措施化解债务风险。

    2013年8-9月,审计署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全面摸清了我国政府性债务的底数。去年年底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65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59.17亿元。

    这个结果比市场预期的好,之前市场一直预测中国地方债务规模在20万亿左右。从审计结果看,我国的债务负债率远低于国际警戒线,比如,全国政府外债占GDP的比率为0.91%,远低于国际20%的控制标准参考值。在质疑声中,公布债务规模,让人看到了政府直面困难的勇气。

    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决定债务风险的不单有债务规模,还有债务增长速度。截至2013年6月底,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05,789.05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38,679.54亿元,年均增长19.97%。较快的增长速度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查找原因。

    说白了,地方发展需要用钱,正门碰壁时,才只好寻找“偏门”。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地方债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是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县级财政缺乏独立的税种收入;一些地方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卖地获取财政收入是最简单的,但却忽视了房价下跌带来的风险;地方官员对GDP的盲目崇拜,通过大拆大建获取政绩,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欠债越多,官员升得越快”的怪象;地方融资行为不规范,缺乏硬性约束等。

    2014—2016年是地方政府还债高峰期,“手中没钱心底慌”,日子比较难捱,地方政府会向哪里要钱呢?需要认识到,偏门越多,债务风险越不好控制,公布审计结果,摸清债务底数,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直面压力的勇气。接下来,更期待“开正门”,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变政绩观,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等具体措施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其实,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全国两会,地方债务风险都已引起重点关注,化解的路径也较为清晰。比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抓紧研究调整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推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我国的地方债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投资,属于优质资产,目前的偿付能力不大,接下来,只要“开正门、堵偏门”,防止“野蛮生长”,潜在的债务风险也是可以化解的。(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责任编辑: 雷丽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