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一个月前,阿里巴巴集团成功登陆纽交所,马云的身价达到212亿美元,成为中国新首富。而在15年前,马云的公司启动资金仅有50万,公司的18个人聚在一起开了一个动员会,屋里当时只有一个破沙发摆在一边,大部分人席地而坐。这个被称为“十八罗汉”的团队的创业过程,如同杭州的钱塘江潮,激情澎湃,活力四射。 如今,这样的活水正在不断被引向更多领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在更多领域向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敞开大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电、核电、网络建设运营、枢纽机场、干线机场等项目建设,民间资本甚至可以参与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 可以预见,未来还会有更多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合作模式也会更丰富多彩,当经济“禁区”越来越少,不同所有制资本能够融合发展,中国经济的效率才会越来越高。如此,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就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值得强调的是,政府所要做的并不只是将大门打开,“开门”之后还需“待客”,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为市场服务、为公众服务,才能真正让社会投资者放心投入。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以能源领域为例分析,国有“大商店”要平等对待社会资本“小兄弟”。 林伯强:国企走到今天,民营企业跟国企很难竞争。哪怕说这个平台是很公平的,小个头跟如此大的庞然大物去竞争还是很困难的。更不要说,国企还有很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对国有资源的占有等等。在以前经济发展特别快的时候,国企显然是有它的优势。但是接下去,经济减速,可持续发展问题显现,就必须要考虑让国企尽量把空间留给民营,尽量把民营引入能源领域来。 向民间资本进一步敞开大门,是兼顾当前经济形势与长远经济发展的多赢之举。这步棋下好了,整盘经济棋局也就活了。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王元京说,民间资本不仅能补充不足,还能形成竞争。 王元京:现在市场内需不足,急需大量新鲜有活力的资本进入。民间资本过去进入的范围、力度和方式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改革之后,民间资本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入相关领域。由过去比较辅助的角色转为比较主动的角色,甚至是比较主要的一方来和国有资本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使公共资源、社会事业这一块得到优质的资本补充。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对此解读。 经济之声:大家非常关心,现在门已经打开了,但是怎么样来热情待客,很多的民营资本还是有一些抱怨或者有一些担心。您对此怎么看? 向松祚:其实这是一个老问题,我们前几年有“国36条”,又有“新国36条”,一再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到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现在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开启多种渠道让民间资本进来。这里面核心的问题还是规则公平、形式多样、妥善地保护权利。 所谓规则公平,也就是说民营资本、私人资本和已有的国有资本在这些项目上面的权利、运作的方式、监管的规则必须一致。过去为什么民营资本进入比如航空、电力、通信等这些大的领域,他们会心有余悸呢?主要是国有企业“店大欺客”。另外,很多国有企业过去本身就是从政府部门转变过来的,他们一方面行使着资本的权力,另一方面还行使着政府的权力,甚至以国家的权力为掌管者和监管者自居,当然很多民营资本和私人资本就望而却步。 我们应该鼓励民间资本独立发展。比如说这次讲的核电项目、水电项目、教育医疗、通用工程。这些领域,民营资本完全可以独立运作,国有资本可以在里面占小比例股份甚至可以不占股份,让民间资本去运作。我觉得形式一定要多样化,一定要按照我们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要妥善保护所有民营资本的权利。如果把这个落实下来,民营资本在未来这些项目的中会成为主导力量。 经济之声:我们说到马云“十八罗汉”创业的故事,相信大家可能都感到印象深刻。那么未来更多领域向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敞开大门,我们能否期待再出现“十八罗汉”这样的创业奇迹? 向松祚:毫无疑问,从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也能看到,凡是对民间资本完全充分开放的,过了10年最多20年,民营资本企业基本上在这些领域就完全占主导地位。比如家电、零售,互联网就更不用说了,客观来说,就是民营资本主导的局面。但另一方面,现在国有资本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因为有很多的限制。在电信、能源、交通运输、金融等方面,还是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民营资本很难进来。客观上,国有企业已经形成了一种联盟,或者一种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实际上是排斥私人资本更大规模进来的,因为民营资本进来以后,机制更加灵活,很多方面是国有资本是赶不上的。 如果我们真正的按照总理讲的权利公平、规则公平、一视同仁,相信10年或15年之后,在很多领域里面,特别比如通信、能源等,都会逐渐出现世界级中国私人企业的公司,而且私人资本可能会主导这些行业。主导这些行业其实没什么不好,它们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可能更大。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