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贫困儿童发展,开启深度扶贫

2014-11-20 09:37 来源: 光明网
【字体: 打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让困难家庭孩子拥有美好未来,会议通过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

    《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的出台并不突兀。去年十月,教育部长袁贵仁就透露,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儿童约4000万,健康、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从根本上扶贫,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

    连片特困地区儿童约4000万,这个群体仅从总量上而言,就不可小视。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理当应该引起引起公共部门的重视。以此而言,加强对于这部分儿童的社会关照与扶持,首先是基于必要的人道救助。而从扶贫的角度而言,致力于对于“人”的扶贫,也是最见成效和根本性的扶贫之举。

    对于绝大多数贫困家庭来说,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拥有正常的社会上升通道,都是家庭能否败退贫困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但其中的矛盾在于,当缺乏足够的公共服务保障,鉴于学习和成长的成本,很多贫困家庭孩子首先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致使贫穷的代际循环现象加剧。如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近年来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大学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对于贫困地区儿童的成长关爱,是一种托底性的深度扶贫,抓住了致贫现象的关键。

    会议强调,关爱贫困地区困难家庭儿童健康成长,要坚持政府直接提供和购买服务相结合,发挥市场力量,动员社会参与,以健康和教育为重点,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困难家庭儿童给予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结束的关怀和保障。这一规划,指出了关爱贫困儿童成长的两大路径:一是,在政府能够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上,如提升大病医疗补助,逐步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以及保障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除了应该继续加大托底性和针对性的保障力度,对于特别贫困的家庭儿童,还应该给与更高统筹的扶持。

    二是,应充分发挥市场力量与社会组织的参与作用。事实上,在这方面,如免费午餐等公益活动的成功开展,已经证明了这一道路的可行性与其优势所在。民间公益较之于统一性的社会保障,更具灵活性,且能够发挥自身的社会号召力吸引更多的公益组织与公益人士参与,实现公益效应的扩散与复制。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囿于资源以及组织登记等方面的限制,目前的公益组织的发展还不够强大,所以,在贫困儿童的扶持上,相关部门也应该为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政策优惠。

    贫困家庭的儿童成长问题,本质上就是人的成长问题。抓住贫困的这一实质问题,也就把握住了解决贫困问题的钥匙。在根本上,贫困地区的发展,一方面是受制于权利的缺陷,一方面是发展机会的欠缺。而这两者归根到一点,即是人的健康成长、合理上升的问题。当贫困地区的儿童成长与发展,有了公平和有保障的制度支撑,致贫的土壤自会得以消解。期待在《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出台之后,各个部门与地方政府能够各司其职,真正将规划落到实处,既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享有人生“出彩”的平等权利,也借机开启我们的“深度扶贫”与“智力扶贫”模式。(川昌)

责任编辑:司徒宇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