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金融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可以推动我国优势产能跨出去国门、拓展发展空间,提高中国产品和装备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制造业和金融服务水平向中高端迈进——常委会议从宏观层面,清晰描述了当下我国推进企业“走出去”的重大意义。 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在当前的国内国外经济背景下,支持企业走出国门,更有着现实的紧迫性。譬如国内的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一部分产能过剩,企业走出去是寻求更大市场与发展空间,缓解产能过剩压力的重要途径。当然,从更长远的角度而言,“企业”走出去,更多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也是由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后,谋求更大的全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此次常务会议对于支持企业“走出去”部署了三大措施。分别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继续推进简政放权,简化境外上市、并购、设立银行分支机构等核准手续;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法律、领事服务,强化风险预警防范。事实上,对于国外市场的关注与重视,在这一届中央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中都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 有媒体在对李克强总理今年的五次出访的盘点中,就指出截至目前,李克强已经带回了至少近1400亿美元的大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能源、基建、金融和民生领域,尤其是铁路方面。这与此次会议中提到的要继续提高中国产品和装备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制造业水平向中高端迈进,不谋而合。 如果说具体的经济政策和简政放权旨在为企业走出免除后顾之忧,那么,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等战略计划,则是更为具体的“牵线搭桥”。一方面,这些战略都直接面向国内国外,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中国企业发挥重要的作用,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这些战略的实施,本身所具有的国际视野,也将增强企业的开放意识,更自觉地融入全球市场、适应国际竞争规则。 事实上,早在今年6月,李克强就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换档升级的中高速增长时期,要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也就是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机构优化的动力必然要谋求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发展,而衡量经济发展的质量,产业链价值的高低,也需要更多的引入世界“标准”,具备总量优势的中国经济必须要在全球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坐标。而在国际关系的角度而言,企业“走出去”更是强化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体而言,支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就是为了加速中国拥抱全球市场红利,在全球化视野下推进经济、外交的全方位升级。(川 昌)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