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落实“中国制造2025”做了部署。“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容易让人想起德国的“工业4.0”,也容易联想到美国的制造业复兴计划。确实如此,“中国制造2025”所追求的,正是打造中国制造的升级版。 更具体点说,中国制造的升级版,期许的是由大变强,以及能够包含更多的创造因素。很多年里,中国制造业整体上处于较为低端、粗放的状态,“山寨”形象挥之不去,问题不少。即便是模仿,也往往缺少有创造、有智慧的模仿。正因此,中国制造升级的压力和紧迫性都很强烈。 “中国制造2025”,主要落点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上,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可以看出,中央政府是在制造业的“高大上”部分发力,是具有前瞻意义的布局。今天的世界舞台上,各个具有自身优势或特色的制造业国家,都在为未来的激烈竞争努力做着准备。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在哪里,是否能与群雄共舞,还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落败?这无疑是一个严肃的考题。 整体来看,中国制造的升级面临着很多的困境。产品附加值低、高端人才缺乏、创新投入短缺、贸易壁垒高筑等,都是人们常见的问题。有业界人士就戏言,中国制造其实还是在2.0阶段,想要迅速4.0,谈何容易?这种说法当然未必准确,但也指出了中国制造所面临的深刻困境。 显然,中国制造的突围,需要系统性的努力。比如,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可以减轻税负,为中国制造略微松绑;比如,大力投入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以此摆脱长期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情形;再比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创造护航。“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则是在另一个重要维度上为中国制造的未来卡位。 制度、政策等层面的努力,对于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大有助益,但这些还都是外在的力量。在竞争的舞台上,真正的将军与战士,是中国制造业的企业家与从业者。中国制造能不能彻底摆脱“山寨”形象,能不能改变“别人吃肉我喝汤”的状况,重任还在这个群体的身上。坦率地说,中国制造业整体上还缺了精神,一种求极致的精神。中国制造要想真的升级,改变粗放、低端的形象,非要有这种精神不可。 在德国制造那里,这种求极致的精神表现为德国制造业界对于技术、创新、质量的高度追求。国人信任德国制造,难以用“佩服”二字简单概括;在日本制造那里,尽管中日关系一直有些摩擦,但日货却让国人心绪颇为复杂——撇开其他的情感因素,国人对于日货也是推崇认可的,而日货的质量,与日本工业技术背后的“职人精神”密不可分;在美国制造那里,以苹果为代表的企业所引领的创新高度,亦会让国人(不只是“果粉”)从心底里赞赏。 这种求极致的精神,建立在对企业生产产品最终目的的完美体认上。一个有抱负的企业存在的价值,不只是通过生产产品换回财富,而是通过自身产品服务社会。这种求极致的精神,也体现为对产品质量的高度关注,真正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中国制造之所以“假冒伪劣”较多,本质上是没有充分重视质量。一些企业主会找各种理由推延转型、减少创新投入,这固然与环境因素有关,内在里亦与自身的追求不足有关。 所幸,对于中国制造目前遇到的困境,方方面面都有共识。从中央政府到微观企业,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的愿望也都很强烈。这是中国制造拥有未来的关键所在。在这些之外,制造业界也得补上“短板”,尤其是要对求极致的精神多一点追求。(汪晓波)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