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和信用。一张看似简单的“身份证”,实际上破解的是行政壁垒和信用缺失两大商事制度改革的“硬骨头”,“一照一码”的推进实施,必将带来更加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 近年来,国家不断通过优化流程、缩减事项等措施为市场主体减负,大大增加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与数量。然而,由于工商登记涉及的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编码,而且相互之间不通气,造成企业的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短路”。政府的“权”放了,但如何对市场主体实施有效监管,就成为各个部门头疼的难题。 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即是实施“一照一码”制度,给每个法人和社会组织都赋予唯一的“身份证”。这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却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 一方面,统一的“身份证”会打破行政区隔,压缩行政部门的权力空间。众所周知,各行政部门普遍将编码、赋码与行政审批事项挂钩,并因此出现不少暗箱操作,增加了市场主体的负担,而“一照一码”将使各种权力暴露在阳光之下,这无疑会直接触及相关部门的“利益”。 另一方面,统一的“身份证”也会打破地域区隔,让“护短”变得更加困难。长期以来,我国各地的市场主体管理者都普遍存在“护短情结”,所辖区域内的市场主体做错了事,往往内部悄悄处罚了事,生怕“家丑外扬”后给“孩子”带来名誉损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护短情结”是市场信用体系长期无法建立的重要原因,“一照一码”的推行实施,无疑是要让市场主题管理者们割舍“护短情结”,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改革的信心是坚定的,再难啃的“硬骨头”,也要坚决啃下来。怎么啃?关键在于把握好力度和速度。所谓力度,就是让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决心,并制定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所谓速度,就是充分考虑到实际困难,并制定出推进时刻表,允许一定的过渡期,但决不允许无限拖期。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对“一照一码”的实施速度进行了相应的部署:在注册登记时一次性免费发放统一代码和登记证(照);对已设立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原则上在2017年底前完成代码和证(照)转换,旧证(照)在到期前继续有效。眼下,亟需制定更为详尽的保障措施,以防止改革的步伐“延期”。(记者 韩振)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