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必须坚决禁止和严厉打击场外配资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5-07-13 11:23 来源: 央广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随着股市迎来连续反弹,场外配资卷土重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昨天发布通知说,部分机构、个人利用"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即时通信软件等网络渠道大量发布"配资炒股"广告,为投资者买卖证券提供融资、配资服务,并通过信息系统开立虚拟证券账户或者借用证券账户,为投资者代理买卖证券。这些行为违反了《证券法》、国务院《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关于未经批准不得从事证券业务以及禁止从事非法证券业务的规定,并存在夸大宣传、误导投资者等不当情形,损害了投资者合法权益,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

    所谓场外配资,就是一些民间小额贷款公司以金融创新为名,借钱给散户并收取利息,月息普遍在1.5%左右,股民把自己的本金打入对方的配资专用账户操作。由于是按比例放大杠杆,风险也随之放大,赚钱和亏钱都更快,一旦触及强行平仓线,本金也会全部输光。经历了此前的连续暴跌,很多重仓被套的股民想弥补此前的大幅亏损。一些此前被强制平仓的客户,又想融资加杠杆杀进去,有人甚至准备抵押房产配资,再博一把、抄底翻身。

    在巨大的经济诱惑下,一些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大做广告,以提供可靠股市信息、指导帮助炒股可获取高额回报为幌子,实施诈骗行为。配资,相当于把命运交给他人掌控,本身的风险已经足够大,如果再加上违法行为从中作梗,投资者的利益更无从保障。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打击以创新之名行违法之实的行为。

    在这一轮行情的演绎过程中,融资融券、场外配资、加杠杆等词汇不断冲击人们眼球。对于这些概念,有些人了然于胸,但更多投资者一知半解,云里雾里。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做出解读评论。

    经济之声:融资融券、场外配资、加杠杆到底是什么?

    向松祚:这三个东西归结起来简要说就是借钱炒股。所谓融资就是找证券公司借钱,融券就是找证券公司借股票。融资就是买股票,融券就是手中没有股票可以找证券公司借股票来抛空。融资融券通常来讲只是证券公司才可以提供的业务。现在证券公司之外的大量中小金融机构,甚至包括一些银行部门,直接和间接为股民提供借钱炒股的融资手段,这就叫场外配资,它的范围非常广。加杠杆就是100万本金可以买200万的股票,甚至300、400、500万的股票,把买股票变成期货买卖,投资股票完全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投机行为或者赌博行为。

    经济之声: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如果投资人继续使用融资交易、杠杆交易还有场外配资交易,会面对什么样的风险?

    向松祚:前一段时间发生在中国资本市场的事情,足以让我们所有人深刻反思:为什么发生这样事情?涨到5000多点又疯狂下跌,有一个最关键因素,就是这三个东西:融资融券、场外配资加杠杆。原因很简单,就像很多配资广告说的,给你融资,一个涨停板资金就可以翻倍。而实际上它没有说的是,一个跌停板,本金就全部没有了。有很多机构、个人暴仓,意味着不仅不能赚钱,而且本金全部被吃掉。

    在任何市场上,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国外市场,无论是今天的市场还是历史上的市场,大规模搞杠杆融资炒股,必然会造成股市灾难。我不是今天才这么说,去年10月份、11月份,场外融资规模还非常小,我当时在多个场合都警告过,我说这一定要出大事。道理很简单,美国1929年股市崩盘也是因为这个因素,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这样非常惨痛的教训,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前一段时间没有关注这个事情。这次为什么要有这么大规模的动作?就是考虑到大量的配资盘要平仓,平仓会触发整个金融体制系统性危机、流动性的危机。从这个事情里,我们难道还不能认识到场外配资、高杠杆炒股的巨大危害吗?

    经济之声:以后我们需要增加什么样的手段?

    向松祚:不是要增加什么手段,而是要坚决禁止、坚决查处。我们中国是不允许高利贷的,现在场外配资月息至少都在1.5%、2%,年息甚至是30%、40%,有的甚至是50%以上,这样完全是胡闹。典当行、小贷公司、银行都是有严格的监管规定的,必须要依据规定坚决打击,坚决禁止。对融资融券必须要严格规范,不能扩大杠杆比例,最多就只能是1:1,在一定情况下融资融券这类业务可以停掉。以前我们没有这个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现在也做得非常疯狂,实际上加大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的风险,惨痛的教训应该吸取。

    从投资者角度来说,有很多股民好了伤疤忘了痛,现在伤疤还没好呢,痛已经忘了,又准备去赌博。应该有什么样的投资心理?非常简单,就是不要贪婪,不要梦想什么一夜暴富。投资任何市场,无论是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要追求一个理性的回报。追求理性的回报什么意思?我们通常讲说理性回报,也就是你能跑赢通胀,你能比同期银行的存款利率稍微高一点点就可以。今天的大多数股民希望我今天投资100万,明天最好变成200万。天上真能够掉馅饼下来吗?不可能的。所谓投资者教育,我认为必须要从法制上加以健全。(记者 张慧娟)

责任编辑: 林巧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