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南洋行全记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5-11-28 13:09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字体: 打印本页

从双边会见到多边会议,从工商界演讲到造访马六甲,李克强总理此次南洋之行让外界再次见证了他高效、务实的“克强节奏”

11月21日,李克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第十八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并发表讲话。这是与会领导人集体合影

飞越浩瀚的南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20日晚乘专机抵达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雪邦国际机场,踏上了他今年外交的收官之旅。

又是周末出访,又是满满的日程。在马来西亚的三天四夜里,李克强总理出席了第十八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十八次东盟—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十届东亚峰会(10+8),并对马来西亚进行了正式访问。

从双边会见到多边会议,从工商界演讲到造访马六甲,李克强总理此次南洋之行让外界再次见证了他高效、务实的“克强节奏”。

从10+1到10+3再到10+8,李克强总理为推进东亚务实合作、妥善处理南海问题、彰显和平发展理念,再次发出中国“强”音。而马六甲这个郑和下西洋屡次驻节的地方,也为李克强总理此行留下了最好的注脚。

承前启后促合作

18在中国是一个吉利数字,第十八次预示着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将跃上一个新台阶——李克强总理在21日下午率先召开的10+1会议开场白中如是说。

这是李克强总理第三次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与参会领导人共同规划中国与东盟、中日韩与东盟乃至整个东亚合作的宏伟蓝图。

2013年,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李克强总理首次亮相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他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举行的第十六次10+1会议上提出“2+7”合作框架,为收获“黄金十年”的中国—东盟关系迈入“钻石十年”指明了方向。

2014年,中国—东盟关系“钻石十年”的开局之年,李克强总理提出6点建议,为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东盟合作再次注入动力。

2015年对于中国—东盟关系来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过去一年,中国—东盟关系稳步推进,而即将到来的2016年既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也是双方战略伙伴关系新一个五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

就更广泛的东盟与中日韩合作乃至东亚合作而言,也面临着新机遇。就在11月初,李克强总理访问韩国时出席了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因日方原因中断3年半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得以重启,为10+3合作迎来了新契机。在同期召开的东盟峰会上,东盟十国22日发表吉隆坡宣言,宣布在今年年底要建成东盟共同体,这将是亚洲第一个次区域共同体,会对东亚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围绕这一系列积极因素,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与东盟关系下一步要沿着增进互信、融合发展、求同存异的大方向发展,并对未来5年的合作提出6点建议。自由贸易、“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产能合作成为“中国方案”的关键词。

此次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李克强总理发起了一轮强劲的自贸攻势。22日,他在吉隆坡出席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联合声明发布仪式,东盟10国以及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领导人共同出席。各方提出,力争在2016年结束谈判。

2013年启动的RCEP谈判是当前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被外界解读为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竞争对手。

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还宣布完成了自贸区升级谈判。利用会议间隙,李克强总理在与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新西兰总理约翰·基等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时也都提到了自贸协定。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地区,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优先地区。李克强总理找准利益交汇点,在会上提出中国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区域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帮助东盟国家实现陆上联通、信息联通,支持东盟国家兴建基础设施,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升东盟国家的装备制造业水平。

为了切实推进与东盟以及东亚合作,李克强总理在会上宣布了一系列实质性举措:为第二期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合作设立100亿美元的专项贷款;未来5年为东盟国家执法部门提供2000人次培训;在现有向东盟十国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基础上,在未来3年新增1000个新生名额……

这些建议和举措都将有力地推动中国与东盟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

回应南海倡和平

最近几年,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也受到一些干扰,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南海问题。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大背景下,原本平静的南海时不时地会起一些波澜。

10月27日,美国拉森号军舰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渚碧礁12海里航行,威胁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危及岛礁人员及设施安全,损害地区和平稳定,引起中方的强烈不满。

早在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召开前,美方便放出风来,要在东亚峰会上提南海问题和中国岛礁建设。

就此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会上一方面耐心做东盟成员国的工作,正面引导东盟国家立足于合作大局;另一方面对于美国煽风点火予以正面回击,展开了一场富有成效的外交斗争。

在10+1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国家间交往有这样那样的分歧并不奇怪,关键是要看到我们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对于分歧应该加以妥善管控和处理。他说,10+1合作要走得远、行得稳,要善于运用“和而不同”、“以和促解”的智慧,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也就是说,不被分歧干扰,共同把合作的“蛋糕”做大才符合东盟和中国双方的利益。

与此同时,李克强总理也毫不留情地对域外国家提出批评。他说,近年来,本应通过直接当事国谈判协商解决的南海争议问题,被炒作成南海和平稳定和航行自由问题,甚至有域外国家高调介入。

对此,李克强总理晓之以理,向东盟国家点明,这对各方都不利。他说,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低迷艰难,东亚地区本被视作增长的引擎。如果地区热点问题突出,甚至成为紧张局势的发源地,就会影响域内域外投资者和民众的预期。实际上,各国依照国际法在南海自由航行一向不存在障碍,而南海的和平稳定则需要各方以和平行动共同来维护。

在第二天的10+8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进一步就南海问题阐述中方原则立场,并就各国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提出五点倡议。他说,中国在自己的岛礁上开展建设合理合法,不针对、不影响任何国家,有利于维护航行自由,应对海上灾难,谈不上“军事化”。有关国家行使航行和飞越自由,应充分尊重本地区沿海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日本《产经新闻》注意到,在东盟与美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只写入了“确认在南海确保包括飞行在内的航行自由的重要性”内容,但没有提到中国和人工岛。外界对此的解读是,东盟拒绝了奥巴马试图发起的对华挑衅。

造访马六甲有深意

在繁忙的访问日程中,李克强总理专门抽出半天时间,22日下午驱车往返近4个小时,造访了马来西亚古老的港口城市马六甲。

和之前的议程相比,马六甲之行显得轻快而活泼。除了会见马六甲州元首外,李克强总理在当地一个多小时的逗留中,视察了中马工业园区沙盘,参观了峇峇娘惹博物馆和郑和文化馆,还在当地一家特产店里和故旧们聊了聊天。

听说中国总理要来,马六甲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沸腾了。街边店铺自发地挂起欢迎横幅。当地著名的鸡场街被热情的民众挤得水泄不通。当李克强总理出现在街头的三叔公特产店门口时,人们欢呼着,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拍照。

这种罕见热情的背后是马六甲与中国的深厚渊源。马六甲这个地名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扼守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纵观总理所行、细听总理所言,不难发现,此行寓意非同寻常,至少向外界传递了和平、合作、和睦的三重信号。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向外界表明中国的和平“基因”,宣示和平决心,借古喻今,消除外界对于中国和平发展的疑虑,抵消南海问题上的杂音。

说起马六甲,就不能不提郑和的故事。据史料记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五次到访马六甲,在这里敦睦邦交、发展贸易,帮助当地军民修筑城墙、驱逐海盗、平息冲突、维护海上安宁,并传授农业、制造、医学等生产生活技术。

这也成了李克强总理在马来西亚最常提及的话题。到访马来西亚当天,他就在当地主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用相当篇幅阐述了郑和的事迹。

其后在10+1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郑和七次下西洋,带去的不是血与火、掠夺和殖民,而是瓷器、丝绸和茶叶,是中国人民的友谊和祝福。

古往今来,中国人一直都是爱好和平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中华民族血液中从来没有侵略、称霸世界的基因。这对当天上午东亚峰会上的争论做了最好的回应。

其次,和当年郑和下西洋一样,李克强总理此次南洋之行也给当地带来了合作发展的“大礼包”。中马工业园区便是这样一个缩影。

目前,中国广东省正在同马六甲州积极对接发展规划,筹建集海洋高科技产业、深水码头、物流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临海工业园区。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力推的国际产能合作将为中国—东盟合作开辟广阔前景。李克强总理23日在和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举行会谈时说,希望中马双方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两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以钦州、关丹和马六甲临海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开展产能合作。

最后,通过与当地民众互动,李克强总理此行旨在巩固中马两国民间交流和友谊,构建一个稳定、和睦的周边环境。

广泛接触各界民众已经成为中国领导人出访安排中的“常备”项目。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扩大人文交流有助于夯实国家间关系的民意基础,有助于双方关系走稳、走实。

在23日的中马经济高层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指出,马来西亚文化中有很多中国因素,中国文化中也有不少马来西亚元素,两国文化相通,为深化双方合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中马深化人文交流的一个具体例证,中国的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设立分校,并将于明年上半年开始招生。

唱响和平理念、推动务实合作、构建和睦周边,造访马六甲为李克强总理此次南洋之行做了最好的诠释。(记者 尚军)

责任编辑: 周楠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