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比重超三成 将引领经济增长新周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6-03-04 09:5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 打印本页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正在此消彼长的博弈。

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新经济”在盈利方面明显好于传统经济,或将为中国经济企稳见底打下基础,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向“效益-速度”型转变。

而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社会需要一个稳定的预期,摆正政府和市场的位置,稳定地推动经济动能的新旧转换。

新旧动能此消彼长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中国经济基本均分为三部分:新经济、传统经济,以及相对比较稳定、周期波动相对较小的经济,比如消费品行业。

此前传统经济占主导地位,其下降也带来整个经济下行的压力。然而,在中国经济的大天平上,新旧两侧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平衡与再倾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沈艳参与的一项调研显示,今年2月份新经济占整体经济的规模已达到31.8%,而在2015年底,这一比重还只有27.4%。

沈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经济虽有放缓但仍在增长,其中新经济创造了更高的增速,新经济比重上升也有传统经济下滑的因素,这反映了经济增长过程中新旧动能的力量对比正在变化。

传统经济发展已不可持续,以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投入和轻资产为特征的新经济是未来的方向,其内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

实际上,上述领域已经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根据《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国新材料产业“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预计超过25%,到2015年全产业规模达到2万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中汽协数据显示,近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开始爆发式增长,2015年产销量已增至340471辆和331092辆。核电方面,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核电装机容量2011年为1082万千瓦,而2015年前3季度已达到2414万千瓦,到2020年预计为5800万千瓦。

“今天的数据已经达到了30%,这使我们看到了希望。”范剑平认为,从新经济的比重变化可以观察未来中国经济何时能达到平衡点,从而使中国经济增长出现见底企稳。随着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经济的逐渐企稳,2016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L型的触底。

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将会从原来的“速度-效益”型向“效益-速度”型转变。政府主导的经济经常是“速度-效益”型,即速度越高的企业效益越好,这造成了大量无效投资;而如果市场在经济周期中起决定作用,什么赚钱企业就做什么,就叫“效益-速度”型。

长远看,这种转变不可避免,而新经济的发展壮大可能会为此提供契机。

为企业盈利打基础

范剑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触底的过程中要淡化GDP的概念,而更多的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其中企业盈利情况是一个关键。

企业利润方面的一些先行指标已有回暖迹象。2月份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由1月份的45.1%回升到50.2%。此外,代表着企业家对未来预期的生产预期指数2月份由1月份的44.4%大幅上升到57.9%。

实际上,企业整体盈利情况的企稳离不开新经济打下的坚实基础。Wind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最快的行业大都集中在新经济板块,其中突出的分别是非银行金融(78.08%)、传媒(24.69%)、医药生物(18.48)、休闲服务(17.04%)、通信(13.46%)、计算机(12.26%)和电器设备(7.00%)等。

沈艳对各行业从业人员薪酬变化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2016年2月,新能源、金融、网络等新经济从业人员工资分别比2015年8月上升了15.1%、10.8%、7.4%,而传统经济的代表钢铁行业从业人员工资却下降了22.5%。

范剑平认为,下一轮中国经济的回升不会在原有的传统经济模式上进入下一轮周期,新一轮的周期要靠新经济带动。下一步关键的可能不是如何去救这些“旧经济”,而是要通过创新,给予新经济部门更多的政策支持,来让新增长动力更快的成长。

在沈艳看来,平稳实现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在于各方的共识和政策上稳定的倾向,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有充分的决心和信心。如果新旧交替过程中犹豫不决,没走几步就又回头去扶持旧的经济,该死的不让死,能否完成转换就很难说。如果一会支持新经济,一会又把资源挪到旧经济,这会影响投资人对未来经济环境的预期及其决策,在产业政策上大家希望有一个稳定的预期。

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阵痛,政策制定者承受不小的压力。

沈艳说,“现在对中国经济忧虑居多,但我们在调查当中能感到,新经济以年轻人为主体,这些年轻人有活力、有闯劲,敢于创新,中国未来的经济一定要靠他们。”

新经济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了,现在占到经济的三成,最关键的是从1/3到占半壁江山的这一过程,此间政策扶持起码不要过度向将要消亡的行业倾斜。

在此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也格外重要。新经济并不需要由政府直接主导,应让市场自由配置资源。而政府的角色则应集中在制定规则,并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环境上。(记者 夏旭田)

责任编辑: 陈燕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