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中的协同共进 

2018-05-02 07:24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中的协同共进
——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相关负责人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这是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的基本要求。

如何把握好上述5个关系,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永葆母亲河生机和活力,使其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

记者: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既要求地方利益服从流域利益,也要求各地找准工作抓手和突破口。在这方面,长江流域各地区应该如何发力?

常纪文:各地应服从《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的要求,严守生态优先的规矩,将大局的要求和本地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流域内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整体推进。

目前,应当在各专业领域和局部区域开展具体工作。例如,把化工园区的环境风险控制和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相结合予以重点推进;扎实开展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展城乡垃圾整治和厕所革命,防控区域的面源污染……只有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整体得到长久保护和持续提升。

记者:有人认为,对长江经济带不能开发利用,绿水青山只能保护,不能转化为金山银山。对此,你怎么看?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常纪文:这种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甚至对立起来,是对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教条主义理解。只有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路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充分调动老百姓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积极性,才能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实践中由自发走向自信、自觉。

为此,各地要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之内,通过高质量的发展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留足绿色空间、奠定生态基础。此外,还要下决心把长江沿岸有污染的企业都搬出去,做到设备清、垃圾清、土地清。通过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企业的污染治理,加强流域环境风险的集中控制,彻底根除长江污染隐患。

记者:目前,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协同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下一步就是推进绿色发展久久为功了。如何处理好总体谋划与久久为功的关系?

常纪文:各地要严守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通过生态引领、城乡一体、特色发展等措施,本着成功不必在我但成功离不开我的政绩观,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将政府组织的施政自觉变成全社会参与的行为自觉。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每隔五年制定长江经济带经济、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动计划,并联合出台《地方党委和政府科学和民主决策办法》,确保总体目标和各地区目标的清晰性和可达性,让社会和市场主体有投资和发展的稳定感和信心,防止个别地方领导随意拍板导致投资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此外,各地要在长江经济带一盘棋的大格局下,建立健全科学的综合规划和民主的决策机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多规合一”,不断夯实地方的经济和环境保护基础,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基础、有动力、有能力。

记者:如何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并避免新旧动能衔接不上而出现经济和社会问题?

常纪文:在这方面,既要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企业,为新动能的进入腾出环境空间和生态容量;又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搞冒进。

首先,解决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园区之间关联性小、难以形成长效产业链的瓶颈问题。其次,各地要形成拳头优势产业,立足于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再次,在长江经济带化工企业环境风险大排查的同时,制定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办法,将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相结合,发挥园区的环境风险集中控制作用;对园区内的企业和中介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信用管理,大力推行环境管家服务,切实提高每个企业的环境保护能力。

记者:如何协调长江流域各地区自我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关系?

常纪文:要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因产业结构雷同导致的同质化恶性竞争现象,走特色、优势、错位和协同发展的路子,促进流域内各行政区域产业集聚、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以中心城市带动重点和支点城市发展,以重点城市带动支点和卫星城市发展,让城市群形成整体合力;制定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措施,优化空间开发利用和产业布局,优化和发展物流、交通等基础设施及其空间布局,缩小投资和就业的地区差异,疏解中心和重点城市的人口、就业压力。

要将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与工业化的升级换代相结合,与发展特色的旅游经济相结合,与发展本土化的现代农业相结合,与发展本地需要的现代服务业相结合,与城乡基础设施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结合,使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中协同共进;同时,避免下游发达地区借协同发展之名,向上中游地区转移落后的产业、工艺和设备。(记者 张蕾)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白宛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