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www.iscstaffing.com/

读懂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
强信心,不问规模问“准心”

2020-05-23 11:22 来源: 上观新闻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10478字的篇幅,多年最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多年未见。

迟来了两个月后,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这样的方式,宣告这一年的特别。“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这是李克强总理的开场白。但中国人从来不畏艰难。同样用《报告》中的话说,当务之要,是“临难不避”

临难不避,需要决心,也需要信心。中国有独特政治和制度优势、雄厚经济基础、巨大市场潜力、亿万人民勤劳智慧,中国发展也依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报告》中的判断,提示了信心之源。

而在身处一场考验甚至危机的时候,信心更是具体的,需要落在具体的措施里,体现在具体的发展取向中

首要的取向,当然是“以保促稳”。《政府工作报告》阐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段落,常年打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换成了“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六保”亦被明确视作“六稳”的着力点。围绕“六保”,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这是底线。

特殊时期守底线,难度空前,力度当然也要空前。社会对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期待已久,在此前发布一系列纾困举措之后,《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推出一批新政,1万亿新增财政赤字规模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全年累计超2.5万亿的企业新增减负等,都可谓是“强心剂”。

但如果只看到“强心”、只顾及规模,对这些措施的理解,恐怕就窄了。与传统意义上的“强刺激”不同,如今的特殊举措,重心未必在一个“特”字。

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明确的优先级已经表明,“稳”与“保” 不是泛泛而谈,更不靠大水漫灌,而要“精准滴灌”。这里面,有许多需要读到的“准心”。

中央财政新增的2万亿,这个增量,里面就有文章。《报告》 明确,这2万亿“全部转移给地方”,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并要“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针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则强调“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还有一句重话:“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

显然,在拿出政策和资金之外,更强调的是“精准到达”,并且必须是无梗阻、无内耗的“直达”。

而无论是资金还是政策,任何空转和阻滞,最终只会把成本推高,消解投入的效果。

越是困难,越显政策资源的金贵;而资源越是金贵,越是要用在刀刃上、落到最实处。一年前的《政府工作报告》曾指出,“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这话放到今天,意义更为凸显。

也是因此,在看到大手笔的增量政策之后,更多的目光需要从供给端转向接收端,看它们的“到达率”。到达率高了,才算不负中央的初衷。

增量之外,再看一个减量。

强调多年的减税降费降成本,今年力度空前。《报告》明确,今年要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2.5万亿元;前期出台、即将到期的多项减税降费降成本措施,执行期限都延长到今年底甚至明年。

这里面,中小微企业尤为关注的工商业电价、所得税缴纳、增值税减免等方面,以及针对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文体旅游等受疫情冲击格外严重的行业,特别被点了名。税、费的削减,优惠的延长,都是为了更大程度向市场让利、为市场主体输血,并且精准地让利和输血。

相应地,“中央本级政府支出安排负增长、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既让人看到过“紧日子”的决心,更有“放水养鱼”的准心。

“紧日子”有不同的过法,显然不是“为紧而紧”,而要由“紧”带“活”。政府的“紧日子”,换来市场和社会的“好日子”,归根到底也就是政府的“好日子”。这种“放水养鱼”之道,用今年《报告》中的“金句”,就叫“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未来在哪里?就一个个微观主体的身上,在市场和社会的活力上。政府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过有效措施,撬动出的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却可以是无穷的。

检验政策措施乃至制度体系的效能,很多时候就看这样的活力。而越是困难、越是艰险,越要激发这样的活力。这是多年实践留下的启迪,也是今天需要秉持的关键取向。

如何激活它们,就看改革的准心、政策的准心、落地的准心。有准心,就有效能。有准心,就一定有信心。(朱珉迕)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刘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