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靠得住,共繁荣”,大概是对一种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协作关系的最佳描述了。而当前,在增长新动力的全球探索过程中,国际产能合作也正被普遍寄予厚望,并呈现出繁荣趋势。
中欧碰面,产能合作是重头戏。作为拓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倡议者之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此次访欧期间,再次得到了广泛响应。还不到30个小时,比利时方面就与我国达成了百亿美元的协议;中法共同发表了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协议,两国核能企业已决定联合投资英国市场。除此之外,更受市场关注的,则是当欧洲“容克计划”遇上中国国际产能合作倡议时,所相互萌生的“恨晚”情愫。
“容克计划”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去年11月上任时提出的巨额投资计划,旨在振兴国内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访欧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愿与“欧洲投资计划”对接的倡议,当场便得到了容克的积极回应。而更早一些时候,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容克就曾表达过“容克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存在对接机会的意愿。
在双方“恨晚”情愫中开启中欧产能合作愿景,无疑充满巨大的想象空间。而这还仅是我国近期拓展国际产能合作成果的冰山一角。自去年以来,中国已主动开展了与哈萨克斯坦、印尼、埃塞俄比亚、埃及等国家的产能合作。
包括对接“容克计划”在内,“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丰硕的成果以及得到更广范围内的认同与响应,显然不是单靠中国一己之力的超级推销就能促成,其背后的支撑在哪里?
首先,国际产能合作共识的达成与繁荣,离不开合作双边或多边在需求上的对等。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供需结构紊乱困局依然未得到有效解决,经济增长明显脆弱乏力。其中,新兴经济体在经济结构因素约束下表现疲软;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放缓;欧洲和日本受益于QE逐步走出停滞泥潭,但对于实现强劲增长仍是不够。在单靠量化宽松政策已经行不通的情况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开始将政策的立足点放到对内推进结构性改革,对外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之上,以刺激、做强实体经济。这一方面表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计划,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全球多边、双边合作的持续升温。其所展现的共识是,通过广泛的国际产能合作,利用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模式,在全球供需结构实现再匹配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经济的发展。
其次,国际产能合作共识的达成与繁荣,离不开有效的多赢机制,即合作双方或多方获利机会的均等性。尽管中国是国际产能合作的积极倡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更多占有赢利机会。中国曾经也是国际产能的输入国,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体系完整,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装备水平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端,相较于发达国家的高端装备与技术,性价比相对要更高。在这方面,中国完全有能力、有必要充当架桥者,通过与发达国家的高端装备与技术合作,通过提供较高质量和较低成本的制成品、产业体系,既满足发展中国家建设的需求,也满足与带动发达国家高端装备和技术的出口需求,实现三方共赢。
与此同时,中国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是高度重视合作方现实需求与投资计划的合作。譬如,在欧洲,中欧双方刚刚达成了“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倡议与欧洲“容克计划”的对接意向;而中哈之间的一揽子合作也与哈萨克斯坦本国的“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高度契合。这在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的同时,也更多地保障了利益的共赢。
最后,国际产能合作共识的达成与繁荣,也离不开平等合作作为基础保障。这项等同于基础设施的工程,目前仍有更多的完善空间。比如,在进一步突破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方面,以中欧为例,欧盟连续11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中欧贸易额突破6000亿美元,《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覆盖100多个合作领域,双方战略契合度越来越高,其合作大于竞争的态势将会长期存在。但一些由于文化、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当前仍存在一些制度上的壁垒或贸易摩擦。
这当中,高技术贸易仍然是中欧贸易的一块“短板”,而按照总理的愿景,“如果欧盟对华出口管制放松一小点,中国从欧进口就能增长一大截”。去年中国对欧投资大幅超过欧盟对华投资,中国地区协调发展也需要欧方投资。此外,中国已经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投资计划中向欧洲敞开了大门。中欧还应继续扩大相互投资,而推动中欧产能合作提升的关键,还在于加紧推进双方投资协定(BIT)谈判,进行中欧自贸区的可行性研究等。缺乏了这些互联互通工程的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的空间与成效就要打折扣。
需求对等、机会均等、合作平等为基础的国际产能合作正方兴未艾。而这一共识,相信也将是促进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探求全球经济复苏的一剂良方。(张晓赫)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