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春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会计师。
专家观点
中国造船企业走出去,要与行业企业发展阶段相结合。目前我国造船业短板更多体现在研发、设计、品牌、人力资源上,其中研发、设计等核心,自主能力还不足,企业的定位还比较模糊。
企业走出去一定要有长远战略考量,充分考虑复杂的法律和经济文化环境,要建立全面、灵活、长效的评估机制。同时最好主动引导,市场换资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变成商务模式、盈利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注重国际化人才问题,国际化人才短缺是企业面临的大问题。不管什么原因,这是事实,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方面要完善我们人才,真正要做到人才应用。
李毅中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专家观点
建议“十三五”规划把走出去战略规划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避免造成企业对外投资盲目和无序,我们大企业、国企抱团政策非常重要,实事求是讲我们不是太好。
跨国并购完成以后,需要对中外或者这两家企业、两套运行体系进行整合,要从工程建设到投产和当地相关人员打交道。包括机构、人员、技术、装备等,既要整合要改革,不能操之过急,要分步渐进。
政府某些部门对企业走出去干预较多,有一些项目批来批去,所以要放权,要有更多的自主权。
张建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
专家观点
对中国来讲,要依靠创新、依靠品牌、依靠技术附加值来转变发展方式,走出去就要发挥作用,包括在APEC平台上,包括在“一带一路”平台上。
中国未来走出去,要规范国有企业和松绑民营企业并行。中国走出去投资是和我们国内外商投资这套管理制度、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挂钩的。
金融支持,无论政策性金融支持还是商业性金融支持都存在大量问题。
郑昌泓
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专家观点
轨道交通行业得到了国家各部委、总书记和总理的支持,竞争力不断上升,产业发展也受到空前关注,几乎是领导人出访必点的一道“硬菜”。
要参与国际竞争,布局全球市场,首先要把企业管好。要把企业管理做到最好,经过多年积累,轨道交通已经从过去出口配件打游击战,转入阵地战,成为整车整体出口,附加值和效益都翻倍。
走出去还要抱团,中国制造业现在虽然强大,但是中国制造业很多标准和国际接轨不多,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靳涛
国家开发银行国际合作业务局副局长。
专家观点
银行不走出去,企业走出去会面临很多困难,外资银行一般不会给你融资,企业融资很多通过国内分行。
不是说我们国开行赚多少钱,因为国开行定位符合国家战略,希望今后逐渐明确国开行定位,更好服务于中资企业走出去。
殷礼明
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专家观点
“一带一路”应该有航天的参与,希望纳入到国家战略当中来,积极参与走出去。
航天不光是经济事,还是一个可能跟合作对象搞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重要领域。“十三五”要建设空间基础设施,必须国际、国内通盘考虑,参与建设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全球基础设施,增强行业的全球内涵。
林森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国际合作开发部主任。
专家观点
从国际化角度来讲,走出去首先是企业自身问题,包括企业的技术和人才储备等,要靠企业自身去解决。但有一些政府层面的需要明确,政府怎么引导。政府管理上,需要考虑内外政策的衔接。
一个国家一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在产业组合上未必是好事,往往会不知道客户要什么。目前国家在核电走出去方面存在一些不顺,能源局给三家核电企业划定了“范围”,相互之间很少交叉。
方蔚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副司长。
专家观点
我们用十几年时间走过西方国家上百年路子,30年来纯粹吸引外资,走到2013年我们吸引外资1180多亿美元,那么今年吸引外资也适应新常态往下走了,可能在2014年、2015年中国成为净对外投资出口国。
中国的制造业正在从中低端制造业向装备制造业转变,这是根本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