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新空间 培育新动能 构建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商务发展谱写新篇章
图:我省外贸、外资、消费走势
图:福建自贸试验区主要数据
图:新引进或增资的部分世界500强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商务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扎实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有效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做出了积极贡献。
开放引领顺应发展新常态
面对世界经济曲折复苏,逆全球化、保护主义浪潮汹涌的局势,全省商务系统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开放型经济,推动全省经济发展。
五年来,我省“生意圈”不断扩大。以贸易为纽带,福建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全省商务系统深入研究国际市场需求特点,精心组织经贸推介活动,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福建品牌海丝行”等活动,鼓励“走出去”建立营销机构。福建商品出口遍布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更加巩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包括“金砖+”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和新兴市场持续拓展。全省货物贸易总额从2012年的9843.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0345.0亿元,年均增长1.3%,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从6175.7亿元增长到6833.7亿元,年均增长2.6%,增速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在扩大出口的同时,我省敞开大门,大力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紧缺资源能源,支持了全省产业发展;积极利用中韩、中澳自贸协定,扩大牛肉、乳制品、红酒等商品进口,满足了消费升级需求。
五年来,到我省的“投资客”不断增多。在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大政方针指引下,我省着力发挥“多区叠加”优势,乘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东风,全力组织精准招商。全省实际使用外资从2012年的63.4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81.9亿美元,年均增长6.6%,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外资企业贡献了我省超过三分之一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税收、就业人数。在“引进来”的同时,我省企业以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全省对外投资额从2012年的8.6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55.7亿美元,年均增长59.5%,高于全国37.2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省内需市场“蛋糕”不断做大。各级商务部门主动顺应消费业态、消费模式、消费热点变化,加大商务领域消费促进力度,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商贸流通对我省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和先导性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7256.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1674.5亿元,年均增长12.6%,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5年来增速一直位居东部地区第一,规模在全国的位次从第12位提高第11位。
五年来,我省口岸“通道”不断拓宽。根据经济发展需求,我省持续扩大口岸开放,推进“三互”大通关改革。全省对外开放口岸、港区(作业区)从2012年的175个增加到2016年的217个。海港口岸外贸货运量于2014年首次突破两亿吨大关,2016年达2.1亿吨。海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从2012年的671.7万标箱增长到2016年的872.2万标箱,年均增长6.7%。
深化改革 培育发展新动能
福建是全国第二批三个自贸试验区省市之一。2015年4月挂牌以来,我省共召开7次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紧紧围绕“改革创新试验田、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时隔仅两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36次会议时,再次充分肯定福建等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成绩。
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至今年9月底,18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累计实施177项,累计推出实施创新举措11批285项,其中全国首创10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创新成果18项,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3个,为全国贡献了“福建经验”。
自贸试验区是产业发展的“苗圃地”。至今年9月底,区内累计新增企业6.3万户、注册资本1.3万亿元,分别是挂牌前的4.1倍和5.9倍。三个片区大力培育16个具有福建特色的重点平台,一批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福州片区江阴口岸整车进口从3年前的1600多辆一路猛增,今年将突破1万辆。厦门片区服务国家大飞机战略,打造国际一流、全国最大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已入驻太古飞机、波音、新科宇航、霍尼韦尔等12家成规模的航空维修企业,2016年实现产值121.1亿元,占国内航空维修产值的四分之一。平潭片区两岸快件中心于今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已核验放行进境国际快件17.7万件、货值3196.7万元。
自贸试验区是对台交流合作的“桥头堡”。我省在金融、增值电信、医疗等50多个服务贸易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在产业合作领域合力推进研发创新、标准制定。挂牌至今年9月底,自贸试验区新增台资企业1800家,占全省同期新增台资企业数的90%,相当于自贸试验区设立前5年的总和。福州、厦门、平潭片区的“三创”基地积极吸引台胞尤其是青年来就业、创业、生活,有力促进了闽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自贸试验区是优化政府服务的“演练场”。我省主动对标国际先进,以企业需求和问题为导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让数据跑路代替人员跑腿”,企业通关更方便、更快捷、更便宜。目前,单一窗口已联通国际贸易链条上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商务、港务等35个业务部门,具有货物申报、运输工具申报、贸易许可、原产地证备案等70个功能模块,口岸货物和出入境船舶申报100%通过单一窗口办理,服务企业5万多家,日单证处理量超过11万票,出口货物通关时间由4个小时减至5分钟,船舶进境申报时间由36小时减至2.5小时、出境时间减至30分钟。我省单一窗口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国家建设框架意见的主要起草者。
转型升级 提升发展竞争力
五年来,全省商务系统着力解放思想,转变思路,优化机制,推动商务转型发展,提升质量和效益。
外贸发展主打“品质牌”。我省大力支持纺织、服装、鞋等传统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支持机电、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出口企业积极培育自主品牌,以产业“强”带动贸易“强”。随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我省一般贸易出口占全省比重从2012年的69.1%提高到2016年的73.5%,省级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达225个。
如何在严峻的外部形势下开拓外贸新渠道、打造新模式?我省将眼光投向了外贸综合服务,积极引进深圳一达通等龙头企业,培育厦门嘉晟、晋江陆地港等一批本土企业。这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报关、订单、融资等服务,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接单能力。
在做大做强货物贸易的同时,我省加快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的发展步伐。全省服务贸易规模从2012年的126.7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229.7亿美元,年均增长16.1%。福州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于2016年获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上此前获批的厦门市,均可以享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红利。
利用外资主打“升级牌”。我省紧盯龙头企业,加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招商选资力度,全面推进产业链招商。省领导亲自带队出访、亲自会见跨国公司和台港澳侨商界“大佬”、亲自推动项目落地,全省建立起“三外”互动、“三级”联动等投资促进工作新机制,一大批外资纷纷来福建这片热土淘金。2013年至2016年,我省累计引进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177个,合计投资额488.1亿美元,引进了美国埃克森美孚、德国施耐德、日本三菱电机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49个。
一批外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有力促进了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如,台湾百大企业——联华电子投资的12英寸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可带动光罩、EDA、材料、设备、封装测试等上下游产业链聚集,打造华南地区集成电路产业聚集中心。世界500强——瑞士ABB集团投资20多亿元在厦门建立ABB工业园,建成后将成为ABB在全球最大和最先进的制造基地。
好项目要有好平台来承载对接。全省现有10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在厦门举办的“9·8”投洽会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投资贸易盛会之一,我省在投洽会上的签约合同外资金额占当年合同外资的一半左右。
市场渠道拓展主打“电商牌”。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农村电商、跨境电商,交出了十分亮眼的成绩单:全省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速超过40%;成功创建福州、厦门、泉州、莆田4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4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7个县被列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福州、平潭获批建设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保税进口试点;我省跻身全国三大网货制造基地之一,电子商务百佳县数居全国第2位,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居全国第3位,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数居全国第4位,电子商务发展综合水平居全国第6位。
在电商的推动下,精准扶贫有了新抓手,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成为省级以上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点,在建档立卡贫困村建成投入使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503个;消费“买单”有了新方式,福州市在商贸服务领域和便民政务领域,启动“商务e扫通”工程,移动支付逐渐普及并成为习惯;企业经营有了新模式,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在买与卖之间建立了新的撮合机制,依托“海外仓”外贸出口能对国际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民生为本加快流通补短板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商务与民生事业息息相关,五年来,我省积极回应民生关切期盼,从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买菜、用餐、家政等领域入手,大力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做长长板、补齐短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买菜是老百姓家庭生活每天都要面对的事。为了保障大众的餐桌供应,我省着力推进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建设,2016年底省控基地达368家,较2012年增长10.5%,生猪、蔬菜、蛋品上市量维持在全省城镇居民年需求量的20%以上,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台风天,市场的基本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为了向群众提供更舒适便利的购物环境,我省着力加快城乡菜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民生领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菜市场(含生鲜超市)营业面积从2012年的约260万平方米增加到2016年的约450万平方米。
为了让群众买得放心,我省着力开展重点商品网络交易集中整治、强化农村和城乡接合部薄弱环节的市场监管、推进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相衔接等工作,全力维护市场秩序,我省连续三年在全国打击侵权假冒绩效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2016年名列第一。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餐饮消费品质需求越来越高,2016年我省开展了福建餐饮“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十大名厨”“十大名店”评选活动,佛跳墙、莆田卤面、沙县扁肉等榜上有名,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到福建吃正宗的闽菜成为“清新福建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闽菜在海外的影响力也随着“走出去”工程的实施而不断提升。
吃得好更要吃得安心,我省支持和引导商务流通企业开展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强化食品全过程动态监管。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在全国率先编制发布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率先制定促进冷链物流加快发展政策措施,一大批冷链物流园区、冷库相继建成,路上跑的冷藏车也多了起来。目前,我省生鲜食用农产品综合冷链流通率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其中水产品冷链流通率50%,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
近年来,服务消费日益兴起,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趋势。以家政服务为例,一方面市场需求量大、行业成长空间好,一方面也存在近20万的家政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为此,我省专门研究出台了家政服务业补短板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家政服务业标准化、职业化、连锁化发展。目前,全省已认定61家示范性家政服务站,出台了母婴护理、社区居家养老以及家庭保洁等热点家政服务领域地方标准,涌现了金太阳、树人、小羽佳、好慷等一批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示范性强的品牌企业,这个年营业额超20亿元的行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全省商务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以开放发展引领商务工作,谋划更大的开放格局,提升更高的开放水平,拓展更广的开放空间,营造更优的开放环境,奏响商务发展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