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新闻中心集体采访聚焦文化发展 “一带一路”是最好的中国故事

2017-10-21 08:25 来源: 经济日报
【字体: 打印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10月20日下午,十九大新闻中心响起了一声浑厚的京剧唱腔,接着掌声、笑声一片。

这是“文化发展开创新局面”举办的第三场集体采访现场,应记者们的要求,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代表现场清唱了一段。

本场集体采访会,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的文化自信、“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传播等成为热点话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孟广禄,中央电视台驻北京记者站站长王小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亚非地区广播中心主任夏勇敏五位党的十九大代表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刘玉珠代表认为,“一带一路”是伟大的倡议,它惠及沿线各国乃至世界,倡议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主要靠文化,靠交流。各国历史、宗教、文化、社会制度不同,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特别重要。只有了解别国的文化才能产生尊重,产生了尊重才能产生学习和借鉴的作用。而在这方面,沉淀了前人智慧的文物、文化遗产能发挥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我国和沿线多个国家开展了15个境外联合考古项目,对5个沿线国家开展了文物修复方面的援助,平均援助资金达上亿元,比如我们在柬埔寨、尼泊尔、缅甸等开展了震后文物援助。”刘玉珠代表介绍说,同时,国家文物局每年组织上百场国际间的展览合作与交流。交流能使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相互了解,达到彼此尊重,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文化交流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精心准备。夏勇敏代表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非洲国家坦桑尼亚时,在演讲中举了一个例子,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习主席说出这句话时,会场上所有人都报以会心的欢笑和热烈的掌声。”夏勇敏代表认为,欢笑和掌声证明坦桑尼亚的观众、听众确实看懂了这部电视剧。

站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夏勇敏代表认为《媳妇的美好时代》能走红非洲,一是用东非地区通用的斯瓦希里语进行了翻译,扫除了受众观看这部电视剧可能存在的语言障碍,二是选择了反映中国当下生活的电视剧,家长里短,在非洲家庭中也存在,容易引起共鸣。还有就是通过和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合作,扩大了受众群体。“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证明只要我们找准了方式,用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听得进的方式,用一个个容易引起共鸣的故事,就能把我们的故事讲好。”

作为文化事业的传播者,王小节代表认为“一带一路”本身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在贫困的非洲、偏远的小山村,孩子们上不了学,而中国人去给他们建起了学校,让他们看到了电视。我相信这样的新闻报道,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会接受,因为这是全世界都有共鸣的情感”。

作为京剧艺术的大师,孟广禄代表更关心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民族优秀的特性。“只有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孟广禄代表把习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比作一条船,“大家一块坐上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孟广禄代表和同事们最近排了一出戏叫《郑和下西洋》,主题就是唱响“一带一路”。“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有知己,世界才会有光明。”孟广禄代表说,“我也希望吸收别国的文化发展成果。我们文艺人有责任把中国文化传承下去,一代代发扬光大,更好地唱响中国主旋律。”(记者 佘颖)


电竞米兰 责任编辑:石璐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