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到三江源区生态平衡和长江水域安全的“长江源”唐古拉山乡生态移民工程自2004年5月中旬正式启动,一年多来,“长江源”核心保护区退牧还草、移民安居等生态保护工程正积极有序地不断推进和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
在格尔木市南郊的唐古拉山乡,“长江源”沱沱河区的生态移民新村,看到的已不再是尘土飞扬,一条条水泥路笔直平坦,纵横交叉地将各家各户连成一个整体。原唐古拉山乡第三牧业社牧民索南告诉记者,他是去年11月22日搬迁过来的,虽然还是有点不适应放下牧鞭后的生活,但毕竟这是新生活的开始,“没想到政府给我们盖的房子有这么好,还保持着我们藏族风格。”索南环顾着自己的新家,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在移民新村敬老院,老人们一个个笑逐颜开。一位老人高兴地说,住进这么漂亮的新房,感觉就象换了天地,气候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江源”退牧还草和以草定畜草场总面积为432万亩。2004年,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组成了工作组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深入到长江源头沱沱河区牧民家中宣传讲解,顺利完成了核心保护区内128户牧民的生态移民工程,全部搬进了位于青藏公路西边、格尔木南郊的具有藏族民居风格的生态移民新村。从今年7月15日开始,总投资360万元的禁牧草场网围栏工程正式实施,网围禁牧面积为175万亩,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近半,计划于10月份全部完工,以草定畜所涉及的194户牧民,将通过目前最先进的测量方法——GPS卫星定位系统划定草场,按户均1000亩进行划分后,便开始实施以草定畜的生态保护措施。生态移民新村已经建立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制,民族学校也开工建设,管委会的各项工作开始全面展开,正在逐步完善并走上正轨。据唐古拉山乡党委书记张先林介绍,唐古拉山乡作为“万里江第一乡”,党委、政府对“长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发展都十分关注,现已通过统一的劳务输出培训和发展餐饮娱乐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以坚持劳务输出为主,解决生态移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