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政协委员曹鸿鸣:应改变当前草原生态治理模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06年03月0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董峻、顾瑞珍)“让自然之手拂绿草原!”到京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曹鸿鸣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的生态治理思路重人力、轻自然力。生态恢复应在加大投入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重视生态保护的作用,释放自然力。”

  “国家针对退化草原实施的一些生态工程,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是,部门分割的治理经费使用缺乏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曹鸿鸣委员说,“现行政策强调退耕还林,还林有钱,还草没有钱或者钱很少,老百姓也就不顾树木死活把主要精力放在种树上了。”

  “在这种投入模式影响下,试图通过造林改变本来在草原上天然分布的草或灌木,收到的效果不大。”曹鸿鸣解释说,草原上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而要实现“三北防护林”15%的森林覆盖率目标不现实。另外,树木“阻挡”沙尘暴比起草“捂盖”沙尘暴的作用要小得多。而飞播带来了大量的外来种,容易使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变成物种比较单一的系统,如毛乌素沙地就变成了以羊柴、油蒿为主的灌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大大降低。

  温克刚等委员建议,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涉及许多部门,如林业、农业、水利、环保、矿产资源、土地、自然保护区等。在具体的生态恢复中,上述部门必须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国一盘棋。实现上述治理的关键一环是保证经费使用的有效性。经费的发放应给具有较好经济实力和信誉的企业或科研单位,企业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之上,而科研单位要有企业作为依托。

  “目前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大多位于西部,这里的自然环境原本就不适宜大量人口的生存。解决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释放自然恢复潜力,建立自然保护区。”曹鸿鸣委员提出,应以人为本,将分散的、撒胡椒面式的经费使用模式向城镇集中,将以前用于生态补偿、修路、救灾、教育、医疗卫生、灭蝗灭鼠、造林种草、飞机播种、水利工程、希望工程等等的费用集中起来使用,大大提高经费使用的有效性。

  曹鸿鸣委员还建议,对于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超大型人工生态工程,及时进行调整甚至果断停止都不失为明智的做法。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树不如保树,种草不如保草。在生态恢复上,释放自然力,是较好的出路。(完)

专题链接:中国政府网2006年“两会”专题

 
 
 相关链接
·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公布草原首次全面监测情况
· 图表:我国草原建设出见成效 生态问题依然突出
· 上学 就业 看病——政协委员会诊民生“三大难”
· 中科院院士托政协委员提交建议 为教育工作献策
· 刘汉元委员认为应强化金融服务“三农”力度
· 浙江籍政协委员走访浙商 听取对提案意见和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