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人口计生网络发展研讨会上讲话
尊敬的珮云同志、各位部长,同志们、朋友们:
首先,感谢大家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来到中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源地定州,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人口计生网络发展研讨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这里,我就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及人口计生网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与作用,向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
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经过全党、全国人民3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全国少生4亿多人,创造了社会抚养压力小、劳动力资源充裕、财富积累水平较高的“人口红利期”,有效缓解了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压力。
从生育水平的变化来看,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0-1995年是降低生育水平阶段;1995-2005年是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十一五”时期,开始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阶段。
我国人口自身的发展在新阶段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国情,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沉重的局面,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的状况,将伴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本世纪上半叶,将迎来总人口高峰、劳动年龄人口高峰和老年人口高峰。
未来十几年,人口惯性增长势头强劲,总人口每年仍将净增800-1000万;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对公共资源配置构成巨大挑战;城乡、区域差距继续拉大,贫困人口仍然较多,成为制约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人口安全风险不可低估。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还面临着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观念上的障碍主要是:对新时期人口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认识不足;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摩擦甚至震荡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冲击认识不足;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盲目乐观情绪。
体制上的障碍主要是:人口发展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机制不健全,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流动机制不健全,使得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以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难以适应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难以适应以人为本、群众需求多元化的要求。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新阶段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宏观调控体制,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新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这是新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二是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是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四是建立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入地与流出地相配合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水平;五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六是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并实施好“十一五”和2020年人口发展规划。
为了完成上述艰巨任务,必须坚持“四个不动摇”的原则,即: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不动摇。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农村。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3%的总人口、66%的老年人口、70%的少儿人口、67%的学龄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59%的育龄妇女、84%的青年文盲人口在农村。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生育水平还比较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近2亿,外出务工经商人口规模庞大并在未来20年内有持续增加趋势,但由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与服务措施滞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200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令人堪忧。做好农村的人口计生工作,统筹解决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和安全等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任务和重要前提。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网络的优势
由于人口计生工作的特殊性,30多年来,人口计生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探索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逐步走上了管理和服务并举的道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遍及城乡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在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具备很多独特的优势:
一是政治优势。计划生育工作关系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也涉及群众的家庭利益和现实利益,是联系国家和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载体。
多年来,我们培养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口计生队伍,建立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运转高效、政令畅通的管理与服务网络。我们能够用不到30年的时间,攻破计划生育这一“天下第一难事”,比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提前约半个世纪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首开历史先河,没有这支队伍和这个网络的政治优势作保障,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二是组织优势。人口计生网络集行政部门、服务机构、群众团体、自治组织为一体,贯穿国家、省、地、县、乡、村各级,覆盖面广、能够深入村组和家庭,是目前我国最为健全并依旧正常运转的一个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普惠性网络。
我们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这个网络传达政令,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我们的技术服务机构可以通过这个网络直接服务到村组和亿万家庭;我们的计划生育协会、人口福利基金会、人口文化促进会等群团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可以通过这个网络把老百姓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维护自身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参与和谐社会的各项建设。
由此可见,人口计生网络已经初步具备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所需的网络组织构架,并初步建立了一套互联互补互动的长效工作运行机制。
三是群众优势。人口计生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人口计生网络的基层工作人员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和群众保持着经常性的密切接触和良好关系。
“十五”期间,很多地方引入了竞争机制,乡村计划生育队伍素质和结构得到大幅改善。数百万村级计生专干目前大多是35岁左右的女性,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是一支极富生机和活力的队伍。
与此同时,计划生育协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壮大,目前在全国已有近百万个分支机构、9000万会员,成为中国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间组织之一,具有较强的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在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是信息优势。人口计生网络由于与广大群众联系紧密,能够及时掌握群众的各类信息包括服务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人口计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目前各地已基本建立起育龄妇女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WIS系统)。
这个信息系统依托人口计生网络定期进行信息采集和变更,能够实现对每个家庭基本情况特别是家庭中育龄妇女婚、孕、育和避孕节育情况的动态个案管理。抗击“非典”时期,我们就是在WIS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监控了全国90%以上的流动人口。
目前,我们已顺利通过国家立项,正在进一步建设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以更好地整合有关人口与发展的信息资源,为宏观决策和个案服务提供更有力的普惠性信息支持。
五是拓展优势。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这一“天下第一难”的工作,人口计生系统的互助协同、综合治理意识非常强,网络的开放性非常明显、功能拓展潜力也非常大。上世纪80年代起相继开展的计划生育“三结合”(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试点,以及成功参与抗击“非典”等行动,都证明这个网络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嫁接、利用,就能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为我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做出积极贡献。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人口计生网络作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利用和发挥人口计生网络,将是一个花小钱、办大事、见效快、影响广、保稳定、促发展的效益最佳化投入。随着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特别是农村乡镇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的行政管理机构将进一步精简,政府的行政力在基层进一步弱化;
另一方面,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农村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网络。在时间紧迫、资金有限的现实条件下,政府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对现有的人口计生网络进行必要的调整、巩固、发展和完善,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普惠性的、能够综合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应该是政府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益的明智选择,也是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的一个具体体现。
人口文化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和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和教育农民,在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的同时,重视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自治能力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其内生的改革意愿和外部的改革推动有效结合起来,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外部环境的改善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先进的人口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顺应潮流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重视和发展人口文化事业。只有做大、做强人口文化这个“软实力”,新农村建设才能更有生命力,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农业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人口计生网络在各地新农村建设中已经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北京市利用人口计生网络组织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加强与农民的相互沟通与协商,在摸准农民需求的基础上,实施计划生育小额短期贴息贷款工程,并协调相关部门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河北等省大力发展农村人口文化事业,满足群众求富、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求和谐的愿望,积极开展“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争创新农家、建设新农村”活动;江苏省构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新体系,参照国际理念和标准,打造“世代服务”品牌,为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和家庭保健咨询与技术服务;河南省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贵州省积极开展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活动,提升了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山西、辽宁、浙江、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云南、甘肃等省,也都积极利用和发挥人口计生网络信息收集反馈快捷、准确,服务优质并能进村入户的特长,开展综合性的公共服务,促进农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育文明、生殖健康、生态良好”的发展新路,成效良好。这次会议邀请的各省、地、市(县)以及现场参观的河北定州市,都在利用人口计生网络、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实践证明,人口计生网络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承担起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网络的基本职能。首先,保证政令的畅通和下情的及时上传,促进政府与群众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其次,促进社会和谐与公正,将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直接传递到乡村和家庭,确保社会大多数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第三,为各个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事务搭建公共平台,促进政府科学决策,改进社会管理模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第四,为社会公共平民教育提供普惠性通道,能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共同的伟大事业。人口计生部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是责任所驱,也是事业所需。真诚希望各位部长、各位专家和朋友,通过接下来两天的考察与研讨,为人口计生网络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公共的、普惠性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网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我建议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有关部门,通过设计“新农村新家庭示范工程”项目,争取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国际组织和企业多方筹资,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新家庭建设。让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造福于民的伟大事业中,携起手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做出更大、更有效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