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由国际大洋中脊计划中国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主办的大洋中脊科学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李家彪主持会议。会议邀请了国际大洋中脊协会中国秘书处主席陈永顺博士等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并以报告和讨论的形式介绍了大洋中脊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涉及地质、水文、生物、化学以及探测技术等。
大洋中脊,顾名思义就是大洋的脊梁,是产生新洋壳的地方。它决定着海洋的成长,也是大洋真正的“宝藏”所在地。自1873年英国海洋考查船“挑战者”号发现大西洋中脊后,随着大洋开发的不断深入,大洋中脊越来越成为各国海洋学界关注的热点。国际大洋中脊协会早在几年前就制定了2004年~2013年研究计划,详细列明了7项需要重点研究关注的科学问题。美国也于2000年制定了2000年~2011年全球洋中脊多学科研究计划。
在大洋中脊调查中,海底热液硫化物已经成为当今海底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国际大洋中脊协会、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多项国际研究计划的主要科学目标。美、日、德、法、俄等国家长期以来持续对海底热液活动及其硫化物、生物进行调查研究,先后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对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以及深海矿物与生物基因资源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之相比,我国对热液硫化物的调查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去年结束的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中,通过对太平洋海隆、大西洋和印度洋等三大洋洋中脊已知区的调查,获取了宝贵的热液硫化物和生物样品以及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
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我国科学家了解大洋中脊科学研究前沿热点课题的最新进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对大洋中脊的科学研究和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