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建设三晋新农村:点燃广大农民共建家园的热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07年07月16日   来源:山西日报

    经济欠发达的山西夏县,面对新农村建设这一“考题”,勇敢“应考”,取得明显成效——

    烈日炎炎,骄阳似火。七月初,记者走访了夏县的农村。

    一条条水泥马路串村联户,一排排树木环绕农舍,尽显乡村环境新貌;崭新的农民集居区演绎着农民变居民的生动进程;健身场上的欢声笑语折射出工业反哺农业的成果……

    夏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份,财政收入只有6000多万,群众收入偏低,工业力量薄弱。如今,全县95%的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去年省定的1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个重点治理村和今年新确定的19个重点推进村,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面对诸多困难,如何解答新农村建设这一“考题”,怎样才能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夏县县委、县政府聚精会神,做好做实群众工作,充分体现农民意愿,办农民想办的事,点燃了广大农民共建家园的热情。

    难题破解——从等待观望到“主动参与”

    如何激发新农村的主力军——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研究的重点问题。他们意识到,如果只输血而不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新农村建设就还是“冷锅冷灶”。

    破解的办法是:推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论是产业发展、村庄规划、还是工程招标、质量监督,都放手让群众参与,自主决定。

    庙前镇西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忠对家乡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过去西村一直是贫困村,原因就是等、靠、要思想严重。新农村建设开展后,村民们干劲足了,心气也有了。结合山区的实际,全村积极发展枣药间作、荒山造林以及养殖业等,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

    眼看着别的村通过“四改五化”后,道路平了,厕所净了,村庄整治得越来越美了,裴介镇墙下村干部耳热心动了,主动带头垫资修路,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齐心协力一次性将18公里长的3街2路12巷全部硬化绿化,村民备受鼓舞。

    问题活解——从单拳变成组合拳

    由于信息闭塞,经济状况较差,夏县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创新意识不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也较弱。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创新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让战斗堡垒在建设新农村中坚强起来。为此,夏县推出两个新招。

    第一招:鼓励机关干部回村任职。本着本人自愿、群众拥护、组织批准的原则,对这些干部在保留工资待遇的前提下,给予每人每月30元的下基层工作补助,对成绩优秀的还可提拔担任所在乡镇的党委副书记。目前,全县回村任职的机关干部达到22名,其中,科级干部7名。

    埝掌镇埝掌村在过去多年里,村里工作一直瘫痪。对此,县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及时选派埝掌村在县水利局工作的王克义回村任职,担任党支部书记,很快便理顺了班子,稳定了局势。在王克义的带领下,全村发展日光温室大棚500亩,兴办企业4个,转移劳动力400余人,一举改变了落后混乱面貌。

    第二招:实施“三培双带”。所谓“三培双带”工程,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致富能手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干部,增强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和意识。目前,全县有2300多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将300余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并有85名致富能手中的先进分子担任了村干部。

    何巨才是水头镇后堡村的普通村民,善于果树栽培和管理,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经悉心培养,加入了党组织。成为党员后,他帮助群众掌握果木处理技术,培育果树新品种,使村里果树种植发展到800亩,人均增收700元。

    老题新解——从传统到特色

    “农村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这是个老课题。夏县县委、县政府在稳定粮田面积的基础上,立足县情,围绕市场,不断扶植壮大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

    在平川地带大力发展特种果品和优质菜。通过信息引导、提供良种、技术培训、资金扶持等方法,使果菜专业村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县,目前已达到151个,总面积34.8万亩,年产值13.8亿元。

    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发展林草和畜牧养殖。夏县山区和丘陵占总面积的80%以上。依据这个实情,山区乡镇大搞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建设,山下农村则沿路、河、渠、埝大栽速生林,全力打造生态大县、林业强县。目前,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51.6%。同时,利用林坡培植养殖专业村户,全县万只以上规模养鸡户已达210个,千头以上养猪场3个,百头以上规模养牛户26户,形成了山下猪鸡、山上牛羊的四大畜禽养殖基地。

    北介镇双庙村是夏县“一村一品”的典型村。近几年,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以红枣为主的富民产业,全村1300亩耕地,枣树面积就达1100亩,亩均收入2000多元。目前,正在建设一座红枣保鲜气调库,进一步提高红枣附加值。

    一题多解——从脏乱差到洁净美

    在西村,68岁的张年沟老人对记者说,过去,房前屋后,堆满横七竖八的农具柴草,垃圾遍地;家里电灯电话,家外坑坑洼洼,脏乱差简直不堪回首。对于村容村貌的变化,张年沟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以前的老村庄,就像街头的流浪汉,蓬头垢面。村庄经过整治后就像流浪汉摇身一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小伙子。

    从前年起,西村发动群众实现了通自来水、通油路、通有线电视的“三通”目标,同时,硬化大小街巷24条,栽植各类花木26万株,安装路灯80盏;为改变村民生活单调的状况,村里又建起文体广场、党员活动室、科技文化活动室和老年俱乐部等,且配备了各种设施。

    在夏县,有一大批像西村这样的村落。近年来,夏县围绕“建设山川秀美的文化生态旅游县”的总体目标,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在全县农村铺开了水、电、路、校、医、电话、电视、文体设施和园林村建设等十大工程,并结合 “村通”工程全力实现农村的“四改”(改厨、改厕、改水、改圈)和“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及体育文化),农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各村均建立了卫生管理、文化体育用具管理等长效机制。

    据统计,目前,全县98%的农村实现了大小街巷全硬化,全县80%以上的村都建立了填埋式垃圾场,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全县已经建起85个高标准的园林村,70%村庄达到了生态园林村标准;建成文体活动广场95个,农村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95%等。惠民举措,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和发展成果。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其情浓浓,其乐融融,这就是今日夏县新农村建设给我们的答案。(赵建军)

 
 
 相关链接
· 四川成都市温江区民营企业与百村牵手共建新农村
· 地方领导综报:韩正察看沪新农村建设|李建国讲话
· 新疆: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改善人居环境
· 建设部通知:防范以新农村建设名义的诈骗活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