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10万吨船坞基本完工,船体联合与分段装焊两大工场内设备开始调试,涂装工场、动能配套等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在渤海岸边的山海关百万吨造船基地建设工地上,几乎每一个具体项目都指向同一个时间:2009年6月30日。
“这是我们给自己定下的‘收官’期限。这意味着,在此之前,与‘百万吨造船’相关的主要环节都要具备开工运转条件,各道工序紧密衔接成一条钢铁的巨龙,一声令下,便整体舞动起来!”5月4日上午10时,建设前线指挥部里,刚刚听取了各环节建设进度汇报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姚洪山豪迈地告诉记者。
预算总投资达30个亿的百万吨造船项目于2006年被列为省首批重点产业支撑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每年160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具备年生产5—6艘3万吨散货船、8艘巴拿马型散货船、8艘超巴拿马型散货船的能力。这不仅直接促进山船重工由修船向造船转变,更填补了山船重工在船舶制造业方面的空白。
“公司前年接下13条9.3万载重吨、14条3万载重吨的造船订单,总吨位达到170万吨。只有科学合理安排好每个环节的建设进度,确保6月份开工投产,才能全面兑现合同。”在副总工程师赵实看来,27份造船订单既是一块块肥肉,又是一把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已经建设成型的宽大船体联合工场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轰鸣的机器声、飞溅的焊花交织出一幅“激战”的画面。“照现在的进度,月底之前,厂房建设、电路铺陈、设备安装等等就能全面完工、投产。”公司计划经济部副部长王海文说。“订单不等人,我们必须边建设边生产。”王海文带着记者从正在安装设备的船体联合工场、分段装焊工场一直转到整个造船流程的末端。他对山船重工在非常态状况下采取的“水到渠成”模式作出如下解释:钢板一卸下码头,便进入第一道工序——— 船体联合工场,而此时,下一道工序——— 分段装焊工场正在建设收尾阶段;等第一道工序完成转入下一道工序时,第二道工序正好建设完工,即可进入生产状态……以此类推,如水到渠成。“水到渠成”模式明显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10万吨造船坞工程已完工,4月16日提前投入使用;舾装码头6台门座式起重机已完工并投入使用;船体联合工场、分段装焊工场钢结构、彩板已安装完成,6月份可投入使用;总组场地、涂装工场、动能配套等全面开工建设,也将按时交工投产……
6月30日竣工,已经成为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冲刺的目标。(吴永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