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1日12时09分,“蛟龙”号在完成第五次下潜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船。就在北京时间7月30日13时02分,“蛟龙”号历时近9个小时,圆满完成了第四次下潜。“蛟龙”号在3天内又成功完成了两次下潜海试任务。
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海试领导小组组长王飞在7月30日通过视频对海试队进行了慰问。国家海洋局办公室(财务司)主任(司长)李海清,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海试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建才等参加了慰问活动。
刘赐贵局长在慰问讲话中对第四次下潜所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一要提高认识,防止因四次下潜成功而放松了警惕,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确保海试后续工作顺利完成。二要全面总结,海试最终目标是完成7000米海试,5000米级海试是开展7000米海试的关键阶段。要围绕明年7000米海试去思考、去研究、去总结、去提升。三要提前部署,现在离计划在明年开展7000米海试不到一年,时间比较紧迫,要围绕明年海试目标,认真研究,充分发挥各参试单位的作用和积极性,避免此次海试出现的问题再次发生。
据悉,第五次下潜于8月1日北京时间3时28分开始,6时11分潜器成功坐底,最大下潜深度为5179米,完成了生物、微生物、沉积物取样,标志物布放和水声通信试验等工作,于12时09分回收至甲板。第四次下潜于北京时间7月30日4时26分开始,9时30分潜器完成坐底作业抛载上浮,13时02分回收至甲板,全程历时8小时57分。第四次下潜开展了生物采样、多金属结核采样和水声通信距离测试试验等,拍摄到大量生物照片,进一步验证了潜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记者 崔鲸涛)
这是7月22日在北京国家海洋局“蛟龙”号海试陆基保障中心拍摄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当日,由于海试区域海况突变,风浪情况不适合潜水器布放和回收,原定于北京时间22日凌晨进行的“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被迫取消。 7月21日,在东太平洋海试区域,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下潜到4000米以下的深海。 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 摄
海洋局党局长刘赐贵慰问“蛟龙”号海试队队员
7月21日,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组织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第一次下潜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4027米。按预定计划,“蛟龙”号将于今天冲击5000米的下潜深度。由于海试区域天气状况无法达到下潜要求,冲击5000米下潜深度的计划被迫推迟。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海试领导小组组长王飞,国家海洋局办公室(财务司)主任(司长)李海清,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金建才、党委书记沈继刚,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王辉等,在北京通过海事视频对海试队进行了慰问。 >>>详细阅读
记者21日从国家海洋局“蛟龙”号海试领导小组获悉,北京时间21日8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海试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试验区成功完成了第一次下潜试验任务,经现场指挥部最终确认,最大下潜深度达到4027米。 这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下潜任务(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海况恶劣 "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取消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罗沙 余晓洁)记者22日凌晨从国家海洋局“蛟龙”号海试领导小组获悉,由于海试区域海况突变,风浪情况不适合潜水器布放和回收,原定于北京时间22日凌晨进行的“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被迫取消。
海试现场气象保障员苏博说,与往年同期相比,海试区域的副热带高气压位置明显偏南,造成这一海域风大浪高。目前海试区域风力达到6至7级,浪高达到2.5米,船只摇摆厉害,甲板站立困难,对潜水器安全布放和回收带来较大威胁。 >>>详细阅读
图表:“蛟龙”完成5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新华社记者 冯琦 编制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5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记者罗沙)记者30日从国家海洋局“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领导小组获悉,北京时间30日13时2分,蛟龙号在完成第四次下潜并在海底布放标志物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母船,历时近9个小时的下潜取得圆满成功。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