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海南省以文明生态村为有效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06年02月19日   来源:经济日报

    海南省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中心任务,目前已创建成文明生态村5200多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22%。

    海南创建文明生态村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把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作为创建活动的基本目标,围绕发展生态经济这个中心,创建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态村。以琼海市大路镇为例,处在丘陵地带的自然村,重点发展橡胶、胡椒、槟榔等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平原地带的村庄,重点发展石榴、莲雾、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土地资源较多的村庄,重点发展瓜菜和淡水养殖,等等。镇委书记林叶茂告诉记者,只有群众富裕了,才能充分体现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质量,村道、路灯、文化室、球场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也才有更加充足的资金保证。海南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较早的儋州、琼海、文昌等市,着眼于创建连片的示范区,提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的近期工作思路;临高、安定等县区别不同情况,对规划的新村按照文明生态村的要求建设,对原有的老村侧重于整治和提高;乐东、保亭等县对山区传统的黎苗村寨从民房改造入手,重新规划,逐步建设;东方、昌江等市县则强调村庄环境建设中修路、种树、推广沼气三大要素,文化建设上也要求具备文化室、广播室、体育运动场所等。

    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海南还注意把保护生态环境融进农村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中,使建设工作最基础也最薄弱的环节得到了加强,形成了创建活动中最具特色的亮点———生态文明。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毗邻博鳌水城,全村52户、202人,年人均纯收入4150元,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以来,他们以建成与博鳌水城相配套的农家乐旅游景点为取向,投入资金30多万元,修登山路、建观鳌亭,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村里还把奇树、异石、古井、老屋等本村特色景点编成小册子,增加了旅游文化内涵,目前保护古树和古迹在该村已蔚然成风。

    海南注重典型示范作用,坚持用事实引导和调动农民建设文明生态村的热情。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是海南省创建文明生态村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记者在作为全省创建生态文明村试点的海口市琼山区太湖村了解到,为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村边将近200亩的荒地开垦出来,变成家庭果园,35户人家每家3至5亩,全都种上了杨桃、龙眼、番荔枝等优质水果;禽畜养殖栏统一设置;修建家庭厕所,安排排污管道,修整村前环湖路、环村路,并在路两旁种上杨桃树和椰子树;投工投劳整治大湖,让80亩湖面重现生机;村上还第一次有了文化娱乐室、排球场、宣传栏。村民们对记者说,创建之初,个别村民对迁走牛栏、猪栏一时想不通,看到村庄的变化之后信服地说,没想到村子会变得这样清洁、这样漂亮,不仅改善了生活环境,大种果树还使大家多了一条致富门路。如今,农民群众已经由当初的“要我建”变成了“我要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设”也成为全省各地最响亮的创建口号。

    海南各级党委、政府通过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给农民办了实事,让农民得了实惠。目前,全省140万饮水困难的农民全都用上了自来水,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建成沼气池15.9万个,农民每年节约照明电费达1.9万元。琼海市大路镇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中大力建设沼气池,推广“一池三改”,全镇46个文明生态村已建成600个沼气池,每年每个沼气池可为每个农户节省燃料支出和肥料支出各1000元。由于推广了沼气池,海南农村过去那种放养禽畜的习惯得到根本改变,砍树烧柴现象也不复存在,村庄空气干净清新,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保护。(记者 何伟)

 
 
 相关链接
· 湖南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纳入统计范畴
· 农业部决定今年为农民办15件实事推进新农村建设
· 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建设新农村注入强劲动力
·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明年要有良好开局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信社渐进式改革稳步前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