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蜿蜒盘旋的砂石路把我们带到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弄着屯。山坳里,几十个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地建球场、修小学校舍。正在干活的蓝庆堂老人介绍,以前没有出山的路,水泥运不进来,别说建球场了,连砖瓦房都盖不了。“养大一头猪,要请六七个劳动力抬着,翻好几座山到集市上去卖,卖了钱,刨掉运费,一头猪四条腿等于少了一条腿。现在村里通车了,不用把猪运出去,商户自己开着车上门来收购了。”
帮助弄着屯这个瑶家山寨打开山门的这条路,是南宁市开展农村基础设施“三大会战”两年多来修建的255条乡村道路之一。涵盖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三大会战,是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当时,南宁市刚刚经历了一次重大行政区划调整,有5个县新划进来,其中有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这使南宁市的农村人口从170多万人一下子增加到400多万人。
“要以城市带动农村,让新进来几个县的广大农民尽快融入南宁经济圈。”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两年多来,南宁市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拿出3.5亿元,并带动各种社会资金4.6亿余元,投入到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中。
三大会战使南宁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得到较大的改观:新修乡村道路255条共1662公里,使全市农村201万人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完成农田水利建设项目394项,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9万亩,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13万亩,使15万农民摆脱了饮水困难;建成生态文明村200个,建设沼气池6万多座,惠及6万多农户。
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通往良庆区大塘镇那梨村的路旁,我们碰到了骑着摩托车的村民黄远华。他指着周围种满了西瓜、甘蔗的山坡说,以前这些山都荒着,什么都没种。“路不好,下一场雨,一个星期都没法走。种了东西,也卖不出去。现在不但种了西瓜、甘蔗,而且办了个养鸡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水利设施的建设,使大塘镇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养殖、桑蚕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
今年初,南宁市下辖的武鸣县和原邕宁县辖区被列为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通过以点带面,新农村建设工作已经在南宁市全面推开,而从三大会战中尝到了甜头的农民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之中。
“我们将突出抓好以农村基础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五基’建设。”几个月来已经多次深入农村调研新农村建设的市委书记马飚深有感触地说:“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使我们的信心更足了。”
在马山县弄着屯修建球场的工地上,我们与一位正在搬运石料的小伙子攀谈起来。交谈后才知道,这位名叫韦桂龙的瑶族小伙子原本在外打工,是得知政府帮助家乡搞建设之后,从广东返回弄着屯的。“政府帮助我们建设家园,这本来就是我们自己的事,多出点力是应该的。”(记者刘磊、 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