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5月30日电(记者李嘉)在过去5年时间里,广西以“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综合治理”为主要扶贫开发方式,使4060个贫困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年高于全区水平,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50万人下降到7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由650万人下降到283万人。
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孙瑜在30日举行的“全国第一期贫困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专题研究班”上透露的。
广西的贫困村大部分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大石山区,区域内农民人均收入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广西扶贫办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广西裸露石灰岩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8%,全区49个贫困县中有44个地处大石山区,而石山面积超过38%的县达到28个。
“山高石光垅沟壑深,缺土少水难生存;红薯玉米喂养人,十家农户九家困”,每每回忆往事就喜欢用山歌表述的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练乡村村民黄猛这样吟唱。
“以前扶贫开发立足于解决温饱问题,一个点一个点地解决贫困问题是非常有效的。现在扶贫工作进入了缩小贫富差距的新阶段,不改善整个大环境以打通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联系,点的发展必然会后劲不足,‘整村推进’的效率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广西扶贫办主任胡德才说,广西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资金开展特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面为“主攻点”,以点为“落脚点”,大大提高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效率。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2001年到2002年,广西投入21亿多元资金开展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使贫困的边民们从中越边境日渐活跃的互市贸易中尝到了“甜头”。
事实上,广西实施“连片开发”扶贫模式已经成为解决贫困群众民生问题的一剂“良方妙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到2006年底,在东兰、巴马、凤山三县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使这个区域的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比2002年下降了9万多人;结束了这三个县无二级公路的历史,通四级砂路以上等级公路的村庄从2002年的72个增加到292个;三个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00元、1759元、1815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5%、37%和73%。
黄猛用山歌表达了广西实施扶贫开发新模式给家乡带来的深刻变化:“深山老岭苦巴巴,扶贫催开幸福花;修路引水通电话,看病读书有办法;瑶家儿女盼致富,‘连片开发’人人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