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记者回河北衡水老家探亲,发现原来有几块几近荒芜的田地如今却长满了小麦。乡亲们说,这几块地早就不荒了!这原本是外出打工村民的承包地,前些年因为种地无利可图,他们无心经营,敷衍了事。如今,农业税全免,还有好多补贴,不少人又操持起了老行当。更有来自邢台、邯郸一带的种田高手过来承包了大片的耕地,因为规模大,一年下来挣的钱比外出打工可多得多。种地又热起来了!全国粮食生产连续3年丰收,创下了历史纪录。2003年金人庆就任财政部部长伊始,就提出了“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的理念,也就是说要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都能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都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目前,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照耀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更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社会事业。
直接补贴这抹“阳光”农民感受分明
2003年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国家财政就重点在“少取”和“多予”上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此举共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从2004年开始,我国探索创新了粮食直补制度,将原来补贴在流通环节的粮食风险基金拿出一部分,直接补贴种粮农民。2006年在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改革启动后,为弥补因农资价格上涨造成的农民种粮增支,中央财政又新增资金实施了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3年来,累计发放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直补资金510亿元(粮食直补390亿元、农资综合直补120亿元)。同时不断加大对部分地区种粮农民的良种和农机补贴力度。加上其他政策措施,2006年,农民从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中直接受益的比重达到38%,比2002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国家对“三农”每投入100元,农民直接就能装到兜里38元。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透露,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3397亿元,比2005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2%;从近5年看,2003~2007年中央财政已用或者计划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达到15060亿元,相当于1993~2002年10年的总和。数字可以佐证,公共财政的阳光正在越来越多地照耀到农村。
这位负责人分析,刚刚过去的2006年,财政支持“三农”具有力度大、政策实、措施多、机制新的特点。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制定出台《烟叶税暂行条例》,这标志着国家与农民的传统分配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有利于农民减负增收和休养生息,有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加大补贴政策实施力度,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综合补贴与专项补贴相结合、管理比较规范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也保障和促进了粮食安全生产。另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西部地区率先进行改革,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启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目前,全国50.7%的县(市、区)还进行了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参合农民4.1亿人,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由10元提高到20元,省级财政也相应提高补助标准。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42.7亿元。从制度和机制上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投入逐年增加“阳光”愈加灿烂
记者了解到,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达到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5.3%。并且要求,新增政府投资主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比2006年有所增加;继续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提高车购税支出用于农村的比重;土地出让收入要确保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重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良种补贴55.7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2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14.2亿元、6亿元,并将科学改进补贴政策和方式;中央财政安排对财政困难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支出30亿元,用于鼓励已经建立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制度。中央财政还安排经费5亿元,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安排试点补助资金9亿元,支持测土配方施肥;安排补助资金3亿元,促进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支出115亿元,并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安排补助资金10亿元,完善“民办公助”机制,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安排经费11亿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安排扶贫支出144亿元,比2006年增加7亿元;安排资金25亿元,加快实施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支持解决农民群众“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安排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保值贴补利息资金19.56亿元,支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0亿元,选择部分农业保险基础较好的农业大省,支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等等。
农村教育经费保障与促进公平双管齐下
教育事业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未来。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858.54亿元,比2006年增加252.49亿元,增长41.7%。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巩固西部地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2007年中部和东部地区也全面推行,对全国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落实免除学杂费政策,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中央财政相应安排资金279.8亿元。继续支持开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深入研究建立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方案。二是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95.1亿元,用于扩大政策受益面,提高资助标准。在“十一五”期间建立起系统、科学、公平、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包括广大农村学生在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同时,突出政策导向,资助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高校国家奖助学金适当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中职国家助学金覆盖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以进一步促进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上述政策和机制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已从义务教育这个基础环节和经济困难学生这个贫困群体入手,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财政保障政策体系框架,将更加有效地解决“上学难、上学贵”这个突出问题。
完善合作医疗看病难有望缓解
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2.76亿元,比2006年增加145.36亿元,增长86.8%。具体的资金投向一是实施免费防治重大传染病政策,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增加免费救治重大传染病病种,并改变过去以地方财政为主负担法定重大传染病防治资金的机制,实行以中央财政负担为主的新机制。这一政策不仅可以使更多患者直接受益,而且将更好地控制疾病的传播,使全社会受益。二是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提前一年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继续按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也要全部提高到每人每年20元,并不断完善办法,规范管理,确保参合农民真正受益,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不久前记者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采访时了解到,该区有13.1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76%,农民受益达到17.3万(次),2006年全年共报销481.27万元。并且还有详细规定:连续两年参合的大病统筹报销封顶线由1万元提高到1.5万元,连续3年参合提高到2万元,对连续4年参合农民的报销封顶金额提高到5万元。
另外,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投入,支持困难地区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救助水平,切实减轻城乡困难群众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2007年,中央财政除继续安排彩票公益金外,还从预算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3.2亿元。财政部还计划力争到2010年将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全部轮训一遍,所需费用也由中央与地方财政负担。
金人庆:把钱用在刀刃上
财政部长金人庆表示,这几年财政收入形势喜人,党中央、国务院一再要求,财政收入多了以后,支出主要是要解决以人为本问题,特别是要帮助最需要帮助的群体,钱要用在刀刃上,要切实为老百姓谋利益。
2003年到2006年的4年间,中央财政预算内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已经超过了1.1万多亿元人民币,年均递增15.6%。金人庆在2006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2007年新增的政府投资大部分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继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率先免除学杂费之后,2007年这束阳光将普照到全中国的农村。除了教育之外,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些过去只有城里人才能够享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今后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将开始享有。今年农村合作医疗的目标是覆盖80%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今年也将覆盖3000万左右的人群,比去年扩大一倍。
随着公共财政阳光的普照,农民的地位开始发生悄然变化,他们有的已经开始拥有了城里人所不具备的优势。日前,浙江省东阳市市委书记蒋永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市民与农民的变化时,半开玩笑地说,在东阳,获得“荣誉农民”的称号比获得“荣誉市民”的难度要大,因为农民的身份更金贵!(王泽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