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极中山站3月1日电(记者张建松)在酷寒的南极,如果将电站比作一座科学考察站的“心脏”,那么发电所需的柴油则是维持考察站正常工作的“血液”。
为了向中山站输送这些宝贵的“血液”,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的队员们驾驶小艇,仿佛“蚂蚁搬家”一般,将“雪龙”号考察船上装载的油,一趟趟地运送到中山站码头。2月29日,新华社记者见证了科考队员们在南极风口浪尖上艰苦的卸油过程。
2月29日,参加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黄河艇正拖着装油的长江驳,前往中山站码头。 我国南极中山站每年要消耗约200吨柴油。截至2月29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上所装的400多吨柴油,已经卸下了100多吨。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在中山站高大的发电栋里,共有三台150千瓦柴油发电机,每年约消耗200吨柴油。由于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的工程量大、耗电多,因此站上闹起了“油荒”,发电用油非常紧张。“雪龙”号2月23日返回中山站时,这里的发电用油已不足维持10天。
保证“雪龙”号上装载的400吨柴油全部卸运到中山站,是第24次南极科考队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偏偏天公不作美,“雪龙”号返回当天刚卸下30多吨油,天气突变,刮起了12级大风,“雪龙”号被迫暂停卸油,先到埃默里冰架进行大洋调查,2月27日返回中山站时涌浪依然很大,又耽误了一天时间。
2月28日,终于可以卸油了,已经在浮冰区里“躲”了好几天的黄河艇,拉着能装20多吨油的驳船,一大早就来回奔波于船站之间,直到深夜。停泊在一座座大冰山之间的“雪龙”号距离中山站熊猫码头约一海里。安装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磁罗经、测声仪等先进设备的黄河艇功能齐全、灵活方便,但在风口浪尖上拖着驳船,来回穿梭于船站之间的“冰山丛林”,仍然充满危险。
“驾驶小艇不像开汽车,汽车在马路上说停就停,惯性不大,而小艇在海面上的摩擦力小,即使机器停了,小艇还会受风速、风向、海浪等影响,不确定性因素多。而且还得时刻警惕着冰山坍塌,不能距离冰山太近,也不能开开停停,以防机器的共振将裂开的冰山振下来。”艇长马骏介绍说。
最危险的还是小艇靠近大船装油的环节。天空中飘着雪花,浪涌一次又一次掀起小艇,狠狠地砸向大船,而大船本身也在不停地摇晃,小艇更是左右摇摆、上下颠簸。
但就是在这样恶劣、危险的环境中,科考队员们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截至记者发稿时,“雪龙”号上所装的400多吨油,已经卸下了100多吨,只要天公作美,顺利完成卸油工作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