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不变的时代呼声
——写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上)
任仲平
资料图片:11月16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发布《2007/08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使中国在人类发展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人类发展指数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接近“高人类发展国家”的标准。这是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汪永基摄
(一)不平凡的2008年就要过去了。
当岁月即将翻开新的一页,全球经济还未从金融风暴的阵痛中醒来。
“一切都崩溃了,价值已再难持守,世界上到处弥散着混乱。” 人们开始对自由资本主义重新审视,将探寻的目光转向地球的东方,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评论“中国模式”,打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时,距离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事业走过了30年。
中国的复苏与崛起,曾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如今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又“激发了世界关于制度的丰富想象”。然而中国的改革并非一路凯歌。30年来,我们曾驱散阴霾,信心百倍;我们也曾经受考验,艰辛探索。尽管我们遭遇了众多急流险滩,但改革开放的航向始终如一。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特殊时刻,改革开放正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善于从历史的遭遇中汲取智慧,于持续30年的变局中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下面的变革力量,在更大的视野里认识总结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学习并继承开拓者的勇气,那么我们对当下的一些问题就不会感到突兀和茫然,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也会有更大的信心和力量。
哲人说,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30年风雷激荡的伟大变革,30载波澜壮阔的民族壮歌,从这段历史里,我们将触摸到怎样的永恒?
资料图片:10月14日,市民在深圳市深南大道旁的邓小平画像前广场上休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从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速度”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习惯用语。在短暂的28年间,深圳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渔村发展到人口过千万的现代大都市,城区面积也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目前已经成长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其四大支柱产业。此外,作为中国主要的外贸口岸,深圳进出口总额连续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2007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0628美元,成为内地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二)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这30年?
有人说,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翻天覆地的时代;有人说,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变革与重构交织、海水与火焰交融的时代。
1978年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年度人物。它用48页的系列文章介绍邓小平和打开大门的中国,其开篇之作标题是《中国的梦想家》。
当时对“中国梦”持怀疑态度的人,不在少数。有人质疑:“能让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来个180度大转弯,就如同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难以置信。”30年后,中国的发展冲破了许多预言家的设想,“航空母舰”在硬币上来了好几个“华丽的转身”。
这30年,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大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10%,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这30年,社会主义中国在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探寻出一条生气勃勃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
这30年,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引领当代中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并将几代中国人矢志追求的现代化梦想和民族复兴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尽管每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个历史段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市场经济转型。30年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资料图片: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人口发展奇迹 新华社发
(三)中国在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创造的奇迹,足以让历史学家着迷。解析这一奇迹的根源,不仅是专家研究的学术范畴,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现实需要。
十年“文革”结束之后,中国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情绪。女作家谌容在小说《减去十岁》里写到,根据上级指示,全国人民一律在档案中减去从“1966—1976”这十年,全部年轻十岁,所有人都找回了失去的时间。虚构的情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集体心理。而“时间焦虑”的背后,是中国与世界潮流的“时差”,是人们对改变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急切心态。
“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在果断实行全面改革方面,邓小平同志说过几句振聋发聩的话,一句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一句是:“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还有一句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可以说,改革开放既是摆脱我们党和国家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实现从困境中奋起的唯一选择,又是赶上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融入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资料图片:11月6日,居民们在观看过去的生活用品。当日,山西太原迎泽区老军营街办劲松社区举办小型日用品展,展出居民收藏的收音机、座钟、搪瓷杯子等50余件二三十年前使用过的日用品,以此见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华社记者 彭洋 摄
(四)探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这场新的革命,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之所以成为30年不变的时代呼声,有三个基本动力:一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动力;二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三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动力。
第一个动力,事关人的全面发展。第二个动力,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第三个动力,事关执政党的命运。三个动力为了一个目标:实现中国的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国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为有了这三个动力,改革开放才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契合历史规律。因为有了这三个动力,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才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新的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有力提升。因为有了这三个动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才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过程中,30年的改革开放既充满希望,也包含曲折;既遭遇过激流,也掀起过波澜。但因为这三大动力,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的态度面对一切,30年一以贯之,“改革开放”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国家信念。
从这三个动力出发,分析我们社会的跨越,破解我们国家的进步,总结我们党的探索,就不难理解过去我们为何经历如此考验如此曲折,依然选择改革开放道路;就不难理解现在我们为何面对诸多困难诸多问题,还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资料图片:改革开放以来商品供应实现根本转变 新华社发
(五)30年来,人民群众始终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改革开放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2008年年初,在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一场继续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吸引了众多市民。有人认为:一个城市,光拼GDP缺少内涵。中山不仅要拼经济,还要拼文化,拼体育,拼环境,拼素质。有人建议:中山应该利用北接广州、南连珠海、毗邻澳门的区位优势,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
1978年年初,中山也曾进行过一次大讨论。小榄公社社员黄新文一家,在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之余,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一年纯收入超过5000元。黄新文家庭副业的收入这么多,超过了集体劳动所得,这算不算资本主义?他走的这条路子到底对不对?一时间议论纷纷。
时隔30年,发生在中山的两次大讨论,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的发展和国民的进步。没有30年的物质积累和生活改善,人们就不会有这样的底气和追求;没有30年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人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眼光和胆识;没有30年对外开放的历练,人们就不会有这样的视野和胸怀。
普通人的命运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30年巨变,固然可以从多方面用多视角来观察,但其中最突出的一点,莫过于亿万中国人从僵化中觉醒、从沉闷中甦生,中国社会真正充满希望地活跃起来。
“看完蔚为壮观的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后,我胸中仍激荡着中国鼓手带来的震动,这个国家的活力不可匹敌”,这是外国媒体的一篇报道。而联合国《2007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经济和社会概览》中指出,自2000年以来对全球增长贡献最大的,就是“中国的活力”。
这种“活力”,体现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极为罕见的年均增速上,更体现在30年来每个中国人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改革开放30年,不仅是国家生命力迸发的30年,也是个人生存空间得以扩展、个体权利观念得以舒张、个人创造能力极大激发的30年。回望30年,留在记忆里的,不只是节节攀升的数字,恢宏壮观的篇章,更有一个个写满希望梦想、饱含时代温度的人生故事。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也是最大的民意。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与人民“捆”在一起,一开始就认清了自己的主体力量,一开始就围绕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展开。30年竞相迸射的“中国活力”,从根本上说,来自于对人民意愿的由衷尊重。
回首改革开放30年,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根本的实惠归于人,最强大的动力赖于人。农村经济活跃起来,短短几年就初步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双休日走进普通劳动者生活,权利成为社会基本话题,乡村直选,户籍制度破茧,全国范围内人口大流动……在这个“人民共和国”的国度里,作为个体的人变得越来越具体。
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30年改革开放成就瞩目,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希望在于,从当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到如今“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加快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对于人的认识日渐丰富,对于如何以改革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体会愈益深刻,“以人为本”成为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国家理念。
正因为此,对于13亿中国人而言,“要不要改革”的提问,才会得到不容置疑的回答;“坚持改革开放”,才会成为30年不变的呼声。
资料图片:28年前,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正式换上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资料照片)。1980年,四川省广汉市向阳镇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并于1986年撤乡设镇。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修改后的《宪法》规定: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府。到1985年6月,全国共有56000多个人民公社的牌子被摘掉。
改革开放30年来,向阳通过一系列探索与发展,实现了工业强镇、富民之乡的转变,人均年收入高达5250元。向阳“摘牌”不仅引发了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的修改,也改变了中国数亿农民的命运。我国农村经济在一浪一浪的改革开放大潮中,迈开了迅速发展的步伐。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资料图片: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非公经济发展迅速 新华社发
(六)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历程的一次伟大转折,是社会主义的一次伟大创举。
“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优越性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改革开放前夕,总设计师打出沉重的问号。
当时,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小时起降60架飞机,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小时起降2架,还搞得手忙脚乱;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
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是因为相信社会主义能够给人民带来幸福,给国家带来富强。如果总是物质贫乏、精神封闭、科技落后,社会主义又好在哪里?只有解放思想,冲破旧体制,打开国门,在与世界的激荡交流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以1978年为起点,中国开始与世界全面交流。改革开放让社会主义中国有了更大的视野,它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有了在人类文明大格局中寻找民族复兴之路的动力;它让我们更坚定地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有了走自己的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非公有制经济是“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得以最终确立,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社会主义找到了“中国特色”。
这是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这场变革几乎凝聚了我们对于时代、对于国内外历史经验、对于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认识,包容了几代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追求。可以说,这是一条用人类先进思想成果,根据中国国情和国际环境而选择的强国之路。
30年前,外国媒体在介绍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时还不无疑惑:“让全球1/4的人口迅速摆脱孤立、与世界接轨,有过这样的先例吗?” 30年后,他们自己作出回答:“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全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
一个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经多次动荡、外来冲击,“却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在短短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里,一个觉醒却让她走出很长一段路程。如此鲜明的历史反差,究竟奥秘何在?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资料图片:在彭州市一共产党员先锋队报名处,党旗在上空飘扬(5月23日摄)。四川大地震发生后,鲜艳的红旗飘扬在灾区各处。各级党团组织活跃在救灾一线。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七)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用始终如一的改革自觉,不断以改革回答改革进程中的难题。
30年前改革开放航程初启,正值“戊戌变法”80周年。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改革持续103天后以失败告终,改革者付出流血乃至生命的代价。展开历史卷轴,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到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中华民族虽不乏“载入史册”的改革之举,结局却鲜有善终。
20世纪70年代末中华大地开启的这场前所未有的新的革命,因为始终有执政党的坚持和引领,而拥有最坚实的政治保证,30年一气呵成,30年依然强劲。
从干部退休制度的试行,到3万多名非中共人士走上县级以上领导岗位;从村民自治在广西罗城的小山村破土,到各大城市电视直播厅局级干部公选;从依法治国成为治国方略,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入宪;从“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提出,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的践行……30年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30年政治文明进步的每一个脚印,都伴随着执政党的自我完善。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事实上,中国可能选择的道路,各种事件必须流经的渠道,比我们能够想像到的更窄。
回望30年,价格闯关,经济“软着陆”,“苏东剧变”,“八九风波”,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海啸……在一系列重要的历史关口,中国共产党人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大智慧大勇气,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的航船破浪前行。而今,面对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前景的种种预测,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坚定地表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自己的奋斗铸就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今日中国,改革再不是个人的孤立冒险,而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家战略。正如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德国前驻华大使康拉德·赛茨所说,中国总是一次又一次驳斥那些悲观主义者,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层,迎战问题的力量总是要比所面临的问题还强大。
资料图片:2008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这是开幕式上的大型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新华社记者张铎摄
(八)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节点,中国现代化的百年梦想从未如此接近。
1928年,有“20世纪雨果”之称的法国文学家保尔·瓦莱里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由于我们对中国人的认识困惑不解,不知道应将他们列在世界文明体系的什么位置上。于是只好把他们列为另一个领域,编入另一个历史顺序中。
80年后,2008年8月8日,在贯穿北京南北的中轴线上,在南望故宫的国家体育场里,中国画卷徐徐拉开,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史诗般开幕。那一刻,世界看到了一个开放的中国,记住了一个文明的中国,认识了一个现代的中国。
让我们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放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卷和近代世界的“天下大势”中加以审视——
纵向看,这30年可以说是百年中国最少干扰、最快发展、最多实惠的时期。2008年堪称现代中国的一个节点。节点的一头连着过去100年,连着跌宕起伏的民族复兴之旅;节点的另一头,则是未来2年、12年、41年,那是中国人民的新期盼:再过2年,完成“十一五”规划;再过12年,迎来全面小康;再过41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横向看,30年改革开放成就的中国道路,丰富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模式,让21世纪困于诸多发展难题的人类社会,在“拉美模式”、“休克疗法”若干探索之外,看到另一种可能——一种将现代化规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可能、一种将世界文明潮流与自身发展进步相结合的可能。
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
如今,他的预言正在变为现实。
资料图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 新华社发
(九)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人们只有借助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也只有借助现在才能瞭望未来。
三十而立。如果我们将30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结果、一个“历史单元”,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比较集中地看到成就,看到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程。如果我们将30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过程,我们就能比较充分地看到其间所经历的曲折,看到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改革开放,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所能做的是从历史充满变数的发展中,寻找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律,从时代充满挑战的拷问中,坚定我们始终不渝的选择——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未有穷期,中国还在路上。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人民日报评论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对世界的吸引力之一,就是这30年改革的成败,关系到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兴衰。这30年,横跨了两个不同寻常的世纪——刚刚过去的20世纪,恰是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轰轰烈烈到遭受挫折,又焕发生机的世纪。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世纪,又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不断发生的危机中自我审视,社会主义重新引起世界瞩目的世纪。
“社会主义是20世纪的产物,也必将终结于20世纪”,西方曾有人如此断言。然而,社会主义没有终结,而是以更加旺盛的活力呈现于世界的东方。两个世纪的质疑和回答,30年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在中国进一步焕发出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力量厚积薄发,中国元素日益凸显,中国道路吸引世界目光。点击查看更多>>>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新起点·新挑战·新突破
10月11日,华灯初上,高楼林立的深圳市中心车水马龙,流光溢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从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速度”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习惯用语。在短暂的28年间,深圳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渔村发展到人口过千万的现代大都市,城区面积也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目前已经成长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其四大支柱产业。此外,作为中国主要的外贸口岸,深圳进出口总额连续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2007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0628美元,成为内地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记者刘诗平 朱立毅 周英峰)2008年11月初,一个名为“改革之星——影响中国改革30年30人”的评选活动在北京举行,91岁高龄的袁庚名列其中。改革开放之初,袁庚在深圳一手创办起蛇口工业区,他们喊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
当时的深圳还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到2007年底,它的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已经分别跃居全国城市第一、第三和第四位。点击查看更多>>>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李亚杰、周婷玉、李靖、刘娟)“云的故乡在哪里?就在鲜花盛开的村庄里。自信自强的缪家村人,就在家园里创造奇迹……”
走进浙江省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1000多亩的鲜切花种植基地、工业园区映入眼帘,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有谁能想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贫困的缪家村可支配资金不到5万元,到2007年已经达400多万元。
小村巨变。“一穷二白的贫困村能够成为经济强村,归功于缪家村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这是老百姓最高兴、最舒心、最满意的事情。”村民缪新兴言谈之间充满自信……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