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湖北省荆州市常年粮食总产占全国7‰,占湖北省17%,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国家新农业区域布局确定的粮食主产区,也是最早提出"基本农田"概念并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发源地。2008年,荆州市粮食总产344.5万吨,实现连续五年增产;平均亩产达到865公斤,是1989年的1.2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9元,为1989年的2.3倍。
从1989年基本农田保护区试点启动算起,20年来,荆州市坚持"以建设促保护、数量质量并重"的耕地保护方针,强化基础,不断创新,全面推进保护责任社会化、基础工作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执法监察 网络化和动态管理信息化"五化"保护模式,积极拓展基本农田保护内涵,全市基本农田保护保护率稳定在85%以上,年均提供商品粮100万吨以上,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荆州市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分布图
1988年,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土地管理局在全国划定的第一块基本农田,就在湖北荆州。20年来,荆州市在基本农田保护有效机制上一直积极探索和实践,并且走出了一条“兴地富农”,“以建设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新路子。在第19个全国“土地日”召开前夕,记者在荆州进行了实地探访。
基本农田保护,这里起步
第一块基本农田为何诞生在湖北荆州?它是怎么诞生的?带着众多的疑问,记者走访了当时荆州市的相关领导。那时,正是“工业兴荆州,五个轮子一起转,重点抓村办”口号叫得响的年代,乱占滥用耕地现象到了势不可挡的地步,在1979年~1987年10年间,荆州耕地减少面积相当于一个县的耕地面积。长此以往,百年之后,“粮仓”荆州将无地可耕。原荆州地区土地局局长聂光炎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耕地面临的严峻形势。
尽管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对非农用地的清理行动,但没有用地规划和不能逾越的红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耕地被占的势头难遏制。一个偶然的机会,监利县土地管理局一位干部的一份“人地生态平衡”的构想,引起了原荆州土地局副局长徐欣的重视。1988年2月,荆州地区土地管理年度总结工作会议召开,聂徐二人将这个“设想”提上会,会后,在充分吸收民智基础上,以乡镇为单位,将农田划块保护起来的方案应运而生。1988年3月10日,在时任监利县土地局局长蔡孙荣的主动请缨下,国土农田保护区试点选在了监利县周家嘴镇。与此同时,基本农田一词产生,没有人会猜到,这四个字就这样写进了中国土地管理历史。当年5月,在周家嘴召开的现场工作会上,监利被荆州地区11个县市树立了标杆 。第二年5月,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区现场会在荆州召开。1992年,基本农田划区工作在全国大面积展开。
坚守子孙饭碗田,创新发展
“如果说1987年至1997年,是围绕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展开工作。1998年至2008年,则是围绕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全方位开展存量地挖潜、土地整理、规划动态管理等。就基本农田保护而言,如果前10年是初级阶段,那么后10年就是高级阶段。”湖北省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赵丽华作了这样的描述。
上世纪90年代中末期,荆州国土资源局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实践,例如,旨在引导节约合理用地的“五点三线”规划确立--农民建房点,挖沙取土点,保护面积递补点,障碍物拆除点,葬焚点及乡村道路线,水渠线,和林带线的严格规划,使得基本农田的保护走向精细化和制度化。1998年,荆州市率先在湖北省成 立了土地整理中心,将土地开发、复垦、迁村腾地纳入土地整治中心统一管理,之后,荆州国土人将“迁村腾地”和“月清季累年统计”的土地变更调查方法推向了全国。2000年前后,由于地方狠抓经济发展拼命上项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挖塘养鱼成风,基本农田保护形势再次面临挑战,荆州市开始了推进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新举措,“八有”“十八条”的制定,基本农田占补平衡的落实,召开基本农田现场会,“基本农田五化”的实施等,一系列新的探索和实践,为基本农田保护注入了强劲动力。其中,以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制度及保护责任社会化、基础工作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执法监察网络化、动态管理信息化为内容的“基本农田五化”具有操作性强的细则和严格考核的规章,这些扎实有效的措施,有力的推动了基本农田保护提档升级。
2005年10月,全国基本农田保护会议召开,荆州提出了“走基础工作规范化路子”,再次引起重视。为切实加强各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示范作用,国土资源部决定设立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并要求示范区借鉴荆州经验。荆州国土人没有满足,在完善五化的基础上,2009年,荆州区太湖国土所等5个单位成为荆州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试点。同时,荆州积极探索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方式,将监利县荒湖管理区农田划定为全国第一块永久性基本农田,制定了技术方案和一系列份管理制度,建立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图、表、册和台账。如今,基本农田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更是让人大开眼界,任何一块基本农田情况,只需在一台系统联网电脑上轻点鼠标便能实现。
基本农田保护内涵,兴地富农
从最初圈定基本农田数量,到土地整理,建设高产农田,再提升到建设农民富裕、人居和谐的新农村 ……当记者走进荆州岳场村和太湖港高产农田示范项目基地,看到了当地村民朴实的笑脸,真实地感受到了荆州基本农田保护的思路与内涵。
“我们种地主要种稻谷,在‘迁村腾地’前,我家的房子无前无后,四周被河水包围,4口人每年收入2万多元。搬到这里后,我们住上了140平米的大房子,现在主要是我和我丈夫种地,每年收入3万多元了,儿子在外面打工,每年收入3万多元,去年还娶了媳妇。”在岳场村,一位姓朱的农户高兴地描述着 她现在的生活。73户这样的农户,经过土地整治后,耕种面积由1500多亩增加了250亩,每户增加了3亩地 ,人均增长了8分地,每亩效益提高300元左右,农户真真正正的得到了实惠。
太湖港高产农田示范项目是湖北省2008年确定的13个高产农田示范项目之一,管理区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一个崭新的桃花村已经呈现在了游客面前,7个生产队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今年三月份举办的桃花节,吸引了60万人,村民获得利润1000多万元;另外,2000亩的供港澳蔬菜基地初见成效,并且已经签订了年生产50吨的出港协议,去年已经履行供货协议20吨,农民增收一倍以上;3000 亩的虾稻共育基地每亩平均增加纯收入2000元以上……“湖北省提出了24字高产农田示范项目建设目标,荆州市在规划实施时,增加了村庄环境正式的土地整理,不仅拓展了外延,也丰富了内涵,最重要的就是让农民实实在在的从中受惠。”荆州市土地整治中心主任张平对记者说。
据统计,2008年,荆州市基本农田保护试验区12个乡镇(办)粮食总产44.3万吨,比上年增加1.7万吨、增长4%;油料总产3.99万吨,增加1万吨、增长33.9%;水产品产量15.2万吨,增加2.8万吨、增长 22.7%。洪湖片农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增加848元、增长20.3%;监利片农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增加790元、增长18.8%,试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额和增长幅度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如何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发源地的湖北荆州市,在经过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或许给出了我们答案。而今,它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将在迎接新挑战中焕发新活力。
背景链接:荆州市基本农田保护路径图
1988年3月,荆州正式划定了全国第一块基本农田保护区;
1989年5月,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现场会在荆州召开,翻开了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崭新的一页;
1996年起,荆州开展了以基本农田为中心的“五点三线”的规划制定,紧接着又总结出“月清、季累、年统计”和动态管理的模式,全方位筑起了基本农田保护的屏障;
2002年以后,“八有”“十八条”的制定、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制度及保护责任社会化、基础工作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执法监察网络化、动态管理信息化的五化模式等。
州市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一是守住了基本农田这根“红线”,正确处理保护耕地与保 障发展的关系,全市累计增加耕地面积大于建设占用与灾害损毁的耕地面积,实现了耕地保有量目标;
二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三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效益明显;四是通过大力推进基本农田信息化建设管理,实现了由传统的统计汇总、手工制图,向基本农田空间三维和时间维管理方式的转变;五是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荆州市在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上新途径和新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在全国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