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考察队在哈丁山附近遇暴风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0年01月0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极内陆格罗夫山1月2日电(记者崔静)怒吼的狂风、漫天的飞雪……中国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考察队2日在格罗夫山地区的核心区哈丁山附近遭遇暴风天气。

    据估测,考察队宿营地附近当日风力达8级以上,阵风10级。呼啸的狂风将覆盖在冰盖表面的积雪吹卷起两三米高,仿佛幕帘般遮住了人们的视线,使人的可视距离不足1公里。

    由于遭遇暴风天气,考察队取消了当天前往哈丁山进行野外考察的计划,全体队员在营地休整,并对前一时期在格罗夫山地区最高峰——梅森峰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类和档案整理。

    格罗夫山队是在完成对梅森峰的地质、冰雪、测绘、陨石采集等考察任务后于1日夜转至哈丁山附近驻扎的。按照计划,考察队将在这里进行为期约30天的野外考察,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采集陨石。同时,考察队队员还将运用冰川地质地貌、土壤、沉积岩、孢粉组合等手段,研究格罗夫山地区新生代以来冰盖进退的演变过程,认识南极冰盖的进退历史。

    哈丁山是中国提出并获得批准的第一个南极特别保护区,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该区域保留着大量珍贵的冰川进退遗迹,极有可能为弄清东南极冰盖演化历史提供宝贵证据;此外,该区域分布着自然界罕见的、极易被破坏的典型冰蚀与风蚀地貌。这些冰川地质现象既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又有罕见的荒野价值和美学价值。

    1月2日,一名中国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考察队队员在暴风中行走。当日,中国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考察队在格罗夫山地区的核心区哈丁山附近遭遇暴风天气。据估测,考察队宿营地附近风力达8级以上,阵风10级。为了确保作业安全,考察队取消了野外考察计划,全体队员在营地休整。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通讯:在南极体验“杀人风”

    新华社南极内陆格罗夫山1月2日电(记者崔静)在南极考察人员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但南极的风能杀人。这话初听起来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但新华社记者跟随中国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考察队在苍茫的南极内陆冰盖上工作、生活,亲身领教了南极“杀人风”的威力。

    南极被称为“暴风雪的故乡”,风暴比地球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频繁,风力也更凶猛,而且瞬息万变。1月2日,驻扎在格罗夫山核心区域——哈丁山附近的格罗夫山考察队就遭遇了暴风的侵袭。

    2日整整一天,八至十级的狂风裹挟着雪粒,沿着冰盖表面呼啸而来,停置在冰面上的考察队队员住舱被吹得微微发颤。从窗户向外望去,可以看到被风吹卷起的雪粒遇到山脊时便飞跃而起,仿佛千军万马越过山脊而去。远处的山峰顶部好似冒起了阵阵白烟,令人难以辨认山体的轮廓。

    住舱附近,受到阻挡的雪粒堆积起一个个及膝高的小雪丘。飘扬的雪粒使得近处的物体全部笼罩在白色烟雾中,队员们从住舱到餐厅仅10米左右的路也模糊不清,必须戴上风镜、扣紧皮帽,弓着腰,艰难地挪过去。

    已是第五次参加格罗夫山考察的机械师李金雁说,寒冷的南极冰盖是孕育暴风的产床,在以往历次格罗夫山考察中,考察队都遇到过这样的暴风天气,而且随着南极短暂夏季的结束,进入2月后,这样的暴风雪天气会越来越多,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期间,格罗夫山考察队就因天气恶劣被困在营地整整5天。

    历史资料表明,人们通常所说的12级台风,风速可以达到每秒32.6米,但南极的狂风常常超过12级台风。在南极半岛、罗斯岛和南极大陆内部,风速常常达到每秒55.6米以上,有时甚至达到每秒83.3米!在南极的各国科学考察站,经常遭到暴风的袭击。在寒冷而黑暗的冬季,呼啸的狂风将房屋摧毁、推倒通信铁塔、卷走车辆的情况时有发生。

    南极的风为何如此厉害?据科学家研究,这主要是受南极冰盖的形状和地球重力的影响。由于南极大陆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倾斜的高原,一旦沉重的冷空气沿着南极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冲下来,便会狂风大作,一场可怕的极地风暴就产生了。

    因此,为了考察人员的安全,在南极的各国考察站都有严格规定,大风时绝对禁止外出,一切室外活动都是不允许的。平时外出一定要两人结伴同行,穿着保暖服装,佩戴墨镜、手套等防护装备,同时还要携带必要的食品、GPS定位仪和通信设备等。

    在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周围,还建有大小不一的“避难所”,里面备有食品、饮 料、燃料、通信设备、小型发电机、取暖炉、睡袋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外考察的科学家一旦碰上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不分国籍,都可以躲进这些从不上锁的“避难所”食宿,离去时只需留字致谢。

    12月30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队员在用相机拍摄一块疑似陨石的形态。当地时间12月30日16时(北京时间12月30日19时),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在格罗夫山地区的最高峰——梅森峰脚下发现一块陨石,这是考察队在此次考察活动中发现的首块陨石。从陨石的破裂面可以初步判断这块重221.5克的陨石为普通球粒陨石。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30日发现首块陨石

   新华社南极内陆格罗夫山12月30日电(记者 崔静)当地时间30日16时(北京时间30日19时),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在格罗夫山地区的最高峰——梅森峰脚下发现一块陨石,这是考察队在此次考察活动中发现的首块陨石。

    这是12月30日拍摄的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队员发现的陨石(画面中央黑色石块)。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据采集到这块陨石的考察队员、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胡森博士介绍,这块陨石是在梅森峰南侧山脚下的碎石带中发现的,从陨石的破裂面可以初步判断这块重221.5克的陨石为普通球粒陨石详细>>>

第26次南极考察:漫长而艰辛的南极内陆冰盖之旅

    新华社南极内陆12月24日电(记者 崔静)将水杯、水桶清空或密封;锅碗瓢盆悉数放入地上的纸箱,用安全绳捆绑固定;走出住舱,侧身使劲撞几下虚掩的厚重舱门,牢牢扣上门把手……完成每日出发前必做的准备,跳上雪地车后车厢,新一天漫长而艰辛的南极内陆冰盖之旅开始了。

    这些特殊的准备工作是为了应对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持续颠簸。白茫茫的南极内陆冰盖并非人们想象的一马平川,雪丘、雪坝和冰凌沿着风吹的方向不规则地排列着。雪地车碾过时,整个车身不时发出剧烈震颤,挤坐在后车厢内的南极内陆考察队员要紧握车顶栏杆,才能避免相互碰撞或跌落座位。

    由于每辆雪地车都牵引着四五十吨重的物资,行进起来非常吃力,与其说是在行驶,不如说是在“爬行”。即使是在相对平坦的冰面上,雪地车的最快时速也仅能达到每小时12公里。遇到陡坡或软雪带时,雪地车干脆陷入雪中,熄火“罢工”了。每当这时,考察队员们便纷纷跳下车,合力摘下雪地车拖挂的沉重钢缆,将其连接的多个雪橇重新拆分组合,让雪地车先拉一部分爬上陡坡,再返回接上剩下的雪橇,如此往复。详细>>>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内陆考察队抵达格罗夫山地区

    新华社南极内陆格罗夫山12月28日电(记者崔静)经过10天艰难跋涉,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派出的一支内陆考察队27日夜抵达格罗夫山地区,正式开始对这一地区进行地质、冰川、测绘和陨石采集等综合科学考察活动。

    当地时间27日20时(北京时间27日23时),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格罗夫山队在成功穿越一条宽达1.5米左右的冰裂隙后,顺利进入格罗夫山地区。 详细>>>

 
 
 相关链接
·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30日发现首块陨石
·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内陆考察队抵达格罗夫山地区
· 第26次南极考察:漫长而艰辛的南极内陆冰盖之旅
· “雪鹰”号直升机亮相中国南极考察
· “雪鹰”号专用直升机亮相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
· 第26次南极考察:中国首次在南大洋布放锚系潜标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