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投向上海。低碳环保、科技创新、以人为本……上海世博会在传递新理念的同时,也彰显着中国对发展方式的新追求。
经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考验,一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正在大江南北启幕。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之势,一季度GDP增速11.1%,为近年来最高。更大的亮点在于,伴随着高增长,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越跑越趋均衡,多年困扰国民经济的“过快投资增长”终现回落,而居民消费拉动增长的比例令人欣喜地快速攀升。外电评价:“中国经济快车开始更加关注GDP的构成和质量。”
以新的发展方式走向明天,中国步履铿锵迈上科学发展新的长征。
共识凝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
危机是真正的试金石。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把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软肋暴露无遗。全力以赴抗冲击,共克时艰保增长,中国交出一份亮丽答卷的同时,也在冷静地思考、全面地警省。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的判断高瞻远瞩,直指问题之关键。
“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让认识飞跃升华。
加快,加快,加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站上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全国上下对“加快转变”的共识从未像现在这样清醒而坚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不起”。
过去一年多,东莞很不轻松。美国次贷危机一爆发,东莞就“打喷嚏”,原本合作多年的生意伙伴陆续消失,从前客商云集的“世界工厂”开始为产品出路发愁。
经济发展愈是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就愈易受到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左右。东莞人说:“以前,我们也知道转变的重要性,但面对红红火火的发展势头,既舍不得眼前利益,又怕转型带来风险。”东莞如此,我国整个沿海地区何尝不是如此!而今,倒逼机制成了统一思想最好的“武器”。人们普遍看清楚,在全球需求结构经受重大调整的背景下,重外需轻内需、重投资轻消费、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的格局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不仅关系着中国能否彻底化解这场金融海啸的影响,更决定着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百年梦想能否持续推进。
早转早主动。东莞下决心向多年沿袭的发展模式“动手术”。从两头在外变为内外兼顾、从照单生产变为自主研发、从加工车间变为独立厂,一大批加工贸易企业拥有了自主品牌,东莞的市场风险降下去,腰杆硬起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慢不得”。
危机的惊涛骇浪还未平息,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大赛已悄然展开。中国敏锐地发现,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为下一步发展进行战略新布局,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如果不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很难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
危中寻机、时不我待。加快转型成为主旋律。
受益于4万亿元投资计划,东方电气集团没有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出现太大波动。但企业并不满足现状,而是自我加压,把有限的资金投入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只有尽快提升自身水平、向高端伸展,才能获取发展的不竭动力。”东方电气对转型充满紧迫感。一年多来,集团新签的700亿元订单里,燃煤火电机组比例降至45%,代表未来市场发展方向的核电机组、风电机组分别上升至23%和1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有“坐不住”的责任感。
连续8年全国GDP增速第一的内蒙古,今年明确宣布“不追求增速第一”。自治区发改委主任梁铁城坦言,内蒙古资源丰富、受冲击较小,实现更快增长不是不可能。“我们就是要主动放慢一些速度,为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留出更大空间。”
正确看待速度,不搞“唯GDP论”,折射出各地对加快转型的担当:不单是被动的“不得不转”,更是看准方向“主动转”;不单是由上至下的“要我转”,还是发自内心地“我要转”。
着眼于转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国民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8%,这是我国连续第六年将这一目标锁定在8%左右。“看起来都是8%,但内涵大不一样。”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去年的8%,最重要的是保增长;今年确定的8%比去年实际增长率略低,侧重于不盲目追求高速度,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让发展含金量更高”的新理念正深入人心。
真抓实干 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
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年初至今,转变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吹响。
加快转变,结构调整有决定意义。
让轻的重起来,让冷的热起来,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一系列强农惠农的好政策,紧锣密鼓,快马加鞭,造福亿万农民,更为推动“又好又快”打下坚实之基。元宵节刚过,中央财政第一批100亿元农机购置补贴就已全部到位,为春耕加油助力。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1.8%,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
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持续火爆,仅今年3月份,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就达625.2万台,实现销售额124亿元,同比各增3.2倍和4.5倍。“政策引导发挥了巨大作用。”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常晓村说,今年彩电、手机下乡产品最高限价提高1倍,冰箱等7类产品最高限价提高25%—75%,大大激发了农民的消费热情。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出台直接促消费的政策措施等,有效释放了消费潜能,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愈益强劲。
加快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
“真是天上掉馅饼了!”天津炜杰科技公司董事长宋洪海喜滋滋地说。不久前,这家民营高技术企业无需担保、仅用4项专利质押,即获天津首笔专利权质押贷款2000万元。这正是天津市扶持自主创新的新举措。应对危机冲击,天津千方百计增加创新投入、营造良好环境,收获了累累硕果:超百万亿次曙光计算机投入使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制造基地建成……天津的经济发展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不在创新中发展,就会在守旧中淘汰。”中国经济借“换挡”之机实施“创新驱动”的“动力切换”,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技改提速,数千亿元资金投向自主创新和重大科技专项,10多万科技人员下基层了解市场需求、推动成果转化、力促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渐成各地各行业实现经济转型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经济迎来一个跃升的高点。
加快转变,生态保护是必然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把中国推到十字路口: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不顾一切追求高增长,还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追求发展的可持续?
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走绿色发展之路成为人们共同的选择。
陕西能源资源丰沃,有人说,只要把资源挖上来、运出去,就能换来一座座“金山”。陕西却强调避免单纯“吃资源饭”。榆林市果断关闭了所有小兰炭企业,并整合关闭小煤矿200多座,“促转变就是要真抓实干。”榆林明确要求:新开兰炭项目,起步规模必须在年产60万吨以上;煤炭项目,就地加工转化率不能低于50%。
把生态环保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抓手,我国经济在平稳快速前行的同时,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扎实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调结构的步子更大,清洁生产在各地全面铺开,今年将力争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大城小镇的众多普通人也自觉选择起低碳生活方式。
加快转变,改善民生是重中之重。
“又涨了100多元!”瞅着养老金存折上更新的数字,北京市退休职工朱秋萍满意地笑了。今年,我国40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实现养老金人均月增120多元,并且在春节前全数发放到位,这是养老金连续第六年上调。
改善民生,既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也是扩内需、调结构、解开经济发展诸多难题的钥匙。各地把民生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在有限的财力中,切给民生的那块“蛋糕”越做越大。北京市明确,2010年财政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把更多资金专项用于落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重庆市虽然面临较大的财政增收压力,年初仍拿出6亿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送温暖惠民生”活动,投入较去年翻了一番。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实在在地惠及百姓:就业机会增加了,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89万人,登记失业率4.2%,实现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来的首次下降。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了,1570万农村老人领取新农保养老金,享受到国家普惠制的养老待遇。全国已有12亿人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险,“病有所医”走向“全覆盖”。
改革攻坚 走出“不愿转”的认识误区,营造“持续转”的体制机制
加快转变,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为什么许多人意识到加快转变的重要性紧迫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仍习惯于沿袭老一套,求速度、拼规模、铺摊子?为什么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仍呈粗放状态,转变发展方式“久推难转”、“转而不快”?
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根子上走出“不愿转”的认识误区——
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我们再不能因为追求眼下的增长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说,山西曾遭遇数次转型失败,每次调整一旦碰上煤炭价格上涨,转型的努力就化成泡影。宁愿现在慢一点、难一点,也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脱胎换骨、浴火重生。山西顶着压力,打响煤炭重组整合战役,GDP增速一度落至全国最后几位,但山西离“低碳、绿色、新型能源基地”转型目标却前所未有的接近。
要摆正局部和全局的位置。
“没感到阻力,更听不到抱怨,大家的劲都往一处使,就是要让‘新长安’变得更强大。”新年伊始,国内汽车行业最大的央企间重组——“哈飞、昌河并入长安”开始全方位整合,最敏感的经营班子调整任命,在3天内全部完成。长安汽车董事长许留平感叹,没想到整合会如此顺利。
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去年初起,国家相继出台了汽车、钢铁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该重组的重组、该剥离的剥离、该下马的下马,产业新政得以顺利推行。“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更多的地方和企业换了脑子,摆正了关系,主动配合调控大局。一些地方政府还积极推动地方企业与央企的跨区域重组,不再单纯盯着“税在哪里交”、“会不会失去控制”等问题。
要辩证看待可能付出的代价。
今年一季度,江苏等7个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在经济回升基础仍不牢固的情况下,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会不会让喘息未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承受不起?江苏省提出,再不能一味靠着低成本优势吃饭,上调最低工资等措施有可能影响到一些企业和地方,但要认识到,代价是暂时的、局部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从在体制机制上斩关夺隘,为“持续转”提供保障——
如果干部考核评价“唯GDP论英雄”,地方政府表面上把转型捧得再高,实际上仍可能紧盯速度,看重规模,“好”让位于“快”。“要从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入手,增强‘转’的自觉性。”得改革风气之先的广东,在促转变中启动了系统工程。
“按投入产出1∶3折算,广东省河源市这几年已将上千亿元工业产值拒之门外。”河源市长刘小华说,正因为他们抵制住了“GDP诱惑”,一大批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企业竞相抢滩河源。但喜悦中也有困惑,河源市承担着保护水源的责任,怎样使现有的“生态优势”长久保持?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态度鲜明:“不会让你们白白‘牺牲’,今年广东将对各级党委政府实行新的指标评价,既看发展速度和规模,更看经济结构是否优化、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增强。”
如果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正反映资源稀缺度,企业总能轻易获得廉价生产要素并赚取高额利润,自然不会想办法主动转方式、调结构。
“我们要大力推动资源价格改革,最终建成一种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常规机制。”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司司长孔泾源说,改革会遭遇很多艰难险阻,但资源要素价格扭曲的状况不改不行,煤炭、石油、水、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都要一步步理顺机制,一项项逐个推进。目前,居民阶梯水价改革已经起跑。
没有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论是资源价格改革,还是同样亟待推进的财税体制、收入分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每一项突破,每一次转变,都要面对深刻的利益调整。这一切,必须通过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来推动。
“改革不仅是30多年来推促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将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体制保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台说,新的发展方式需要新的体制保障,而制度创新归根到底还要靠改革。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中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长征上走出坚实的一步。
让我们齐心协力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这一次重大抉择。让我们共同见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华丽转身。(记者 白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