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6月22日电(记者姚润丰、张兴军)6月22日,经过4250米的掘进,“穿越号”盾构机终于到达邙山隧洞出口,标志着由中国中铁隧道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联合体承建的南水北调咽喉工程——中线穿黄工程上游隧洞全线贯通,穿黄工程建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将为2014年中线工程通水,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局面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6月22日,工程建设者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贯通的隧洞口庆贺。当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上游线隧洞全线贯通。穿黄工程是通过明渠和并排的两条隧洞把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北岸,隧洞工程从水下40米处横穿黄河,单洞长达4250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控制性工程。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上游隧洞总投资31.37亿元。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在贯通仪式上说,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中投资较大、施工难度最高、立交规模最大的控制工期建筑物,也是当前国内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工程选定的李村穿越黄河线路是在选比了孤柏嘴线、李村线、李寨线、牛口峪线等不同线路后最终选定的,穿越方式也是在充分论证对比了隧洞和渡槽两种方案后选定了隧洞方式穿越黄河。
据中铁隧道集团穿黄项目部经理李荣智介绍,两条引水的穿黄隧洞是整个穿黄工程最引人注目的控制性建筑物,每条隧洞总长4250米(其中过黄河段3450米,邙山隧洞段长800米,在黄河底部最大埋深35米,最小埋深23米),单洞直径7米,采用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盾构技术进行挖掘施工,技术含量高,施工工期长,在国内用盾构方式穿越黄河尚属首例。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于2005年9月27日开工建设。为做好盾构掘进工作,2005年12月,南水北调建设者采用“铣接法”先进工艺和“双高压三重管、单管高压旋喷法”土体加固新技术,先后攻克了北岸地连墙和高压旋喷土体加固施工难题,建成两座深48.5米的竖井。2007年7月8日,穿黄工程隧洞盾构机掘进始发。2009年12月22日,完成了3450米的过河段掘进,安全到达南岸竖井。在南岸竖井经过短暂的检修,向800米的邙山隧洞发起最后冲刺,于6月22日顺利到达黄河南岸隧洞进水口。盾构机在穿越黄河长距离掘进施工过程中成功解决了高水压下盾松机分体式始发、黄河河道上砂下土地层下长距离掘进、高水压、复合地层条件下更换刀具等技术难题。
这是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三维效果图(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目前取得了重大进展。张基尧介绍,中线京石段工程继2009年完成向北京应急供水3.4亿立方米任务后,今年再次实施向北京应急供水,为首都的供水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主体坝段已加高到设计高程,南水北调的咽喉工程──东、中线穿黄隧洞工程全线贯通。一大批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东线黄河以南、中线黄河以北连线建设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
截至2010年5月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投资879.0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31.9亿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106.5亿元,南水北调工程基金97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138.3亿元,贷款305.3亿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大规模移民搬迁工作启动
新华社郑州6月19日电(记者张兴军)长长的车队、胸前的大红花、夹道欢送的人群、噼里啪啦的鞭炮声……17日,对于64岁的张玉先老人来说,是一个难忘日子。因为,这一天他为了南水北调工程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土地。
张玉先是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凌岗村村民,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他和同村的115户共计506名移民一起,从17日开始陆续迁入位于河南省唐河县毕店镇的移民新村,由此也标志着南水北调第一批大规模移民搬迁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详细内容
南水北调系统第二次经济财务工作会议圆满闭幕
4月9日上午,南水北调系统第二次经济财务工作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既定议程后顺利闭幕。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宁远出席会议。
会上,各单位代表围绕如何做好南水北调经济财务工作做了大会交流发言。在之后进行的分组讨论中,会议代表围绕张基尧主任的重要讲话和经济财务工作报告,结合各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讨论,充分交流,交换南水北调经济财务工作经验。最后,经济与财务司负责同志进行了会议总结,并就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 >>>详细内容
引江济汉工程标志着南水北调向“南北双赢”迈进
新华社武汉3月26日电(记者魏梦佳 熊金超)中国现代最大人工运河——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26日开工建设。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说,这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朝着“南北双赢”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为解决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中国最大生态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2年开建,主体工程今年将全面建成,计划从汉江之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重点解决沿线19座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的缺水问题。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