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11月29日电(记者 李松)近年来,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示范区的重庆市以“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两翼”万元增收工程、“三权”抵押贷款、创建互助资金合作社等方式,构建功能健全的扶贫工作平台,让贫困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据统计,重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直辖之初的366万下降到2010年的45万,降幅近九成;重点贫困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397元增加到2010年的4235元,年均增幅近12%。
缩差共富,从最不发达的板块发力
重庆区域发展不均衡,以三峡库区为主的“渝东北翼”和以武陵山区为主的“渝东南翼”17个区县有15个是贫困县,集中了全市80%的贫困人口,城乡收入差距很大,人们因此曾形象地把重庆称为一座“小马拉大车”的直辖市。
在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中,如何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重庆给出了破解之路。从2010年起,结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地区,通过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由政府财政投入100亿元,通过农村承包地、林地等确权工作和实行“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促使山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带动农民增收。到2012年,使“两翼”地区农户纯收入在2009年基础上户均增加1万元,达到2.5万元;有劳动能力的农户,95%以上实现万元增收。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马正其说,“两翼”万元增收最大的特点就是着眼均衡发展,立足户户增收,防止利用大企业、大项目垒起高产值,使平均数下的部分农户“被增收”,要求目标锁定到户、项目规划到户、帮扶指导到户、政策扶持到户、培训服务到户,最终实现95%以上农户三年增收万元。
为使万元增收真正取得实效,重庆市将该工程与现代农业、扶贫开发、库区安稳致富等工作结合起来,重点推行林畜养殖、林下养畜、林地种植、林业产业、林果产业、森林旅游等6大途径28种增收模式,农户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取任意一种模式并取得政府对口帮扶。
同时,为使“两翼”地区尽快走出“有资源、缺资金、缺市场”的困局,重庆还发挥国有资产的带动作用,引导国有企业向贫困地区输送生产力要素,2010年国资系统共筹资50亿元帮助“两翼”16个区县建设了特色工业园区,今年则重点组织基建、能源、农业和旅游开发领域的一批国有重点企业“抱团下乡”,扶持偏远贫困区县发展。
重庆市农委研究室主任颜其勇告诉记者,预计今年年底,重庆“两翼”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5800元以上,“两翼”农民与全市平均收入的差距也将从2010年的720元缩小到420元左右。
创新融资机制,破解“缺钱”难题
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贫困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实现规模经营,一直存在“贷款难”的问题。重庆市在2010年提出了制度性的解决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三权”抵押贷款,通过制度建设,使农村资产及权益运用实现重大突破。
截至今年11月底,重庆已累计发放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近99.5亿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三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76.2亿元,大量闲置的农村资产被盘活,很多贫困农民因此增收致富。
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截至今年6月,该县“三权”贷款金额达到5.1亿元,一大批贫困农民通过三权抵押贷款获得银行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得到很大发展。在石柱县沙子镇,有16户农民使用承包地抵押贷款,已贷出140多万元,其中,龙源村农民姚大全用承包地贷款15万元,发展15亩黄连、30亩纯菜,一年毛收入就有12万元。
重庆市扶贫办副主任唐步新说,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抵押贷款,其主要作用在于:激活了农村“沉睡资本”,确认农民的财产权,带动农民土地财产有效流动,解决贫困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三权”抵押贷款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其他农贷相比,额度更大、期限更长,获得资金较多,能满足农村专业大户、经济能人的资金需求。
为打通“农民贷款难”与“银行放贷慎”之间的“肠梗阻”,重庆建立“三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即通过市、区县两级财政资金补助,如遇农户无法归还贷款,由政府给予金融机构适当补偿,补偿标准为损失的20%-30%,降低了农民的抵押风险。同时,重庆还利用现有土地交易所和林权交易中心等资产交易平台,通过参与金融机构涉农不良资产的打包重组、资产整合等措施,努力化解涉农信贷资产风险。
“草根金融”满足贫困户个性化资金需求
除了通过推行“三权”抵押贷款,破解贫困地区融资难题之外,2007年以来,重庆市还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发展扶贫资金互助社,这种“草根金融”,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贫困农民小额度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重庆市扶贫办政策法规处处长胡剑波说,扶贫资金互助社是将政府扶贫资金和村民的入会费捆绑在一起,由村民自愿结成非盈利性社团组织,向农户提供借款服务,发展农业生产。
专家认为,扶贫资金互助社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不足,是扶贫机制创新的一次重要尝试。
巫溪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9年7月成立的石锣村互助资金社是该县第一个扶贫互助资金组织,互助资金总额60.66万元。目前石锣村七成以上农户加入了资金互助社,其中62户贫困户全部加入。近两年来,石锣村互助资金社已滚动放款112笔,金额接近90万元。村互助资金社理事长匡后明说:“2010年全村农户在互助资金的支持下,种植了核桃3000亩、中药材600亩,村里还建立了一个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全村实现人均增收近500元。”
记者采访发现,成立互助资金社的乡村大多地处边远贫困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金融机构的服务盲区。匡后明说,石锣村所在的中梁乡辖区没有金融机构,村民存、取款需要到几十公里外的一家银行网点办理,往返一趟差不多需要花一天时间,车费50多元。资金互助社成立后,社员借、还款都可以在村里完成。
据了解,目前扶贫资金互助社在重庆发展很快,2007年试点至今,32个区县已建起1000多个扶贫资金互助社,全市平均每年有2亿元资金留在贫困村内滚动,可以随时解决农民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