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任洁)优质煤炭,让这个曾经落后贫穷的陕北小城“一夜暴富”;挖煤运煤,又让这个“富甲一方”的内陆城市环境破坏、生态恶化。在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两难选择上,“煤城”榆林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
昨天:经济上创奇迹,生态上出问题
位于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优质煤炭储量丰富。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这个曾经干旱、贫穷、落后的城市,因为煤炭开采、运输,而一跃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富地”。
榆林市的煤炭不仅储量大,而且多为“特低硫、特低灰、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的优质环保煤 ,燃用可极大减轻城市排污负担。这样的特点也使得榆林煤近十多年来不愁销路。但是煤炭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却造成了榆林市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榆林地处陕北,干旱少雨、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单位面积环境容量狭小,抗人为干扰破坏能力差。在煤炭开发过程中,一些老的开采区出现了采空塌陷、水土流失;在开采运输过程中,又产生了大量粉尘、废水、废气。经济发展的奇迹,伴随着的不是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而是生态环境上出现的一个个问题。
今天:既要发展能源化工 又要保护生态环境
榆林市的两难困境,迫使当地政府做出抉择:一定要做到能源化工基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头并举。
近年来,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速推进,新型能化基地初具规模。目前,榆林市已成为我国超亿吨煤炭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并向国内最大的火电基地发展,是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源头。
榆林市作为全国重要的产能基地,兰炭已登列国家产业目录,“榆林市版煤制油”也成功运行,能源化工基地核心竞争力居国内领先地位。
在能源化工基地快速发展的同时,榆林市的绿色生态建设也同步迈进。目前榆林市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已达36.21%,绿地率达到了32.14%。今年以来,先后关闭整合电石、铁合金、兰炭企业57户,淘汰产能380万吨。
随着治空、治污、治水,榆林市区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截至11月,榆林市区空气质量好于一级已达96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明天:发展循环经济 打造环境友好城市
榆林市通过调研分析、专题研讨、专家论证,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对典型煤炭地质灾害进行权威性鉴定、评估、研究治理恢复方案;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推广“保水采煤”技术;煤炭和水资源交错地区,坚持“宁舍千尺煤,不丢一寸水”的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建立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机制,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
这些措施的提出和执行,让榆林市在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从生态环境本身出发,榆林市提出南治土、北治沙、全市齐治水;对产业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关闭整合不达标能源企业,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同时,多轨并行,避免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