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盘活各领域财政“沉睡”资金,提高其使用效益,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好发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 我国财政资金的首要来源是国营企业以税金和其他形式上缴国家的纯收入,其次是集体经济以及个体经济以税金形式交纳的纯收入。通过国家财政各个环节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有计划地用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国防等事业建设和国家管理方面的经费开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财政部数据显示,1-6月全国财政收入746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048亿元,增长8.8%。虽然我国近年来经济、外贸迅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但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公共财政预算执行进度慢、未清理消化的财政结余结转资金趴在账面上“打呼”,这实质上是金融资源的浪费。如何高效地运用好这些资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各级政府在建立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透明健全的财政制度等方面面临的一大挑战。 各级政府要做的是“拍醒”这些资金,让它们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发挥“威力”。这些资金投放的目的地之一便是政府部门适宜投资的领域。比如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科技产业;融资担保服务行业,地方政府设立的由政府出资控股参股的融资担保机构,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交通运输、气象等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但又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还有一些公益性项目等等。让政府投资发挥以一当十的“高大上”的作用。 财政资金投放的第二个去向可以是走出国门,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加强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口,让这些资金达到既能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又能推进我国创业创新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财政资金还可投放于改善民生的众多领域,比如可用于实施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等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加快建设康复医院、养老院、覆盖城乡的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提高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 就地“舒展筋骨”地活动,也是财政资金的利用方式。将这些资金运用于业务咨询、技术服务、法律服务、社会救助、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等政府购买服务,不仅可以让政府部门腾出更多的精力履职,提高行政效率,也加强了政府与社会之间资本、技术的互动,激发了民间创新创业活力。 如何让财政资金不打瞌睡、充满活力地“旅行”,监督和审计永远是其旅途的伴侣。从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入手,推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让每一笔资金流向都有迹可循,确保其迅速又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各级政府应多措并举,让政府财政资金账面收支平衡,资金流动顺畅,发挥其向导作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郭晓婷)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