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务公开信息化专家研讨会”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 2007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1年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对政务公开提出了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明确要求。 随着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意识的提升以及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通过政务公开有效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政府施政民意基础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政务公开不仅仅是信息或技术问题 “信息公开现在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其中存在两个‘不对称’:一个是公众对于信息公开的需求和政府公开信息的供给存在明显的不对称;二是政府要求百姓提供的信息和政府自身能向百姓公开的信息不对称。这两个不对称必须要有一个说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燕继荣表示。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万鹏飞,曾对北京德胜门外大街建设网格式平台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做过居民问卷调查,但结果显示老百姓对此的实际感受却并不深。“不能把政务公开仅仅看成是信息或技术问题,否则大数据最后就会变成小数据,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万鹏飞表示。 国家行政学院纪委书记杨文明认为,目前在政务公开方面,政府仍然存在不够全面、不够系统、不够及时、不够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国家出台的一些方针政策、重大措施不能为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对于政务公开的理念由政府“施舍”到成为政府义务的转变,万鹏飞认为这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政务公开、知情权、参与权的问题,更重要在于社会对数据充分利用能够促进国家的创新沟通能力、加强公民间的信任协同。 以政务公开倒逼职能转变 安徽省芜湖市曾推出对于进口国外大宗设备给予政府补贴的鼓励政策,然而在走访中却发现该地七家实际进口了此类设备的企业中,只有三家企业了解该政策,其中两家企业成功拿到了补贴,剩下一家企业尽管知道政策,但是却不知道找谁。事实上,多年来,芜湖市每年准备了大量的资金,用于鼓励企业进口大宗设备促进生产力的提升,但由于企业根本不知道,这个钱到年底才发了几百万。 为什么政府一些花费了大量精力制定出来的惠民政策,最终却让资金趴在账面上睡大觉?芜湖市政府信息化办公室党组书记承孝敏表示,目前的政务公开普遍存在发布政策信息时仅仅在各自政府网站上进行简单罗列的现象,而实际的服务对象真正要找政策的时候,却不知道去哪里找、怎么找。 “以政务大数据的开放、共享为基础,以技术推动应用,以应用倒逼机制和体制的转型。”承孝敏对政务公开工作概括道,“最终推动管理的精准化、服务的人性化和精细化。” 芜湖市从2007年开始做了顶层设计和规划,建设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体系。 然而,承孝敏也坦承,政务公开工作的推进还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门融入度还不够,由‘推着走’到‘我要走’的过程还很艰巨;二是数据共享程度尚需加深,业务协同向纵深推进困难重重;三是法治环境有待完善,法律边界的模糊导致信息安全和应用之间的矛盾突出。” 决策公开意义在于赢得信任 专家表示,尽管当前在大数据面前,各地都有各自政务公开的探索实践,但从国家层面来说,目前还缺乏一个国家级的大数据战略。 如何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对各地政务公开进行规范引导,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银温泉表示,政府应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建立政府服务承诺制度,把权利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予以明确;第二,工作流程应该明确通过信息公开的形式告诉企业、百姓;第三,在内容上,突出资金、财务、用人上的信息公开。“尤其应该界定哪些是保密的,哪些是需要公开的信息。” 当前,政务公开所涉及的政务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内部信息、运转信息,包括制定这些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获取的信息、制造的信息;另一类则涵盖为老百姓和企业法人提供的公共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表示,面向老百姓的公共服务类信息公开,相对容易,而对于政府公共决策信息的公开,则是当前政务公开中的难点,其中往往会牵扯相关部门的利益。“我们研讨转变政府职能审批事项的时候,各部门甚至会当着专家的面吵起来。”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原科研部主任许耀桐认为,决策公开的推进需要遵循五大法定程序,即:公众讨论、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决策公开应该是最高端的政务公开。改变公众对暗箱操作的隐忧,大大提升政府的形象,决策公开的意义就在于赢得老百姓的信任。”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