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只有1.41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为1.9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 、4.5% 、42%、18%和7.3%。我国重要资源短缺已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近几年,由于经济快速增长,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供应全面紧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在这样的国情下推进现代化建设,走节约型的发展道路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二)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木材综合利用率约60%,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型工业化难以实现。
(三)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我们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惟有资源约束是硬性的,这是未来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有效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必须强化节约资源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既是实现《建议》提出的“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四)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为缓解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而作出的正确选择。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
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事关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