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25日召开的黑龙江省社会救助工作会议上获悉,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把为城乡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作为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强力推进,全省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而在以前,困难群众只有低保金补助。但他们的难处各有不同,有的最需看病,有的最缺学费,有的急需住房,有的无钱取暖,碰到这些坎儿,他们便将原来用于温饱的钱拿去“救急”,“温饱”仍难以实现。民政部门得知这一情况,联合省内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解决困难群众的医疗、子女入学、取暖等专项救助政策,并完善了原有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政策。一项项含“金”带“银”的政策极大地缓解了困难群众的疾苦,像冬日的阳光温暖了他们冰冷的心。日前,记者走近牡丹江、宁安、双城等地的贫困群众,去感受黑龙江省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温暖”。
代倩岚,今年免费就读牡丹江大学。这是入学前,她帮助妈妈做家务。代倩岚是一位左腿高位截肢的女孩,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刻苦读书,在高考中成绩达到了专科录取分数线,然而家境贫寒令她望而却步。幸运的是,今年牡丹江市创造性地出台了一项助学优惠政策,低保户子女可以免费就读牡丹江大学
免费读大学:圆梦低保户子女
日前,记者来到牡丹江市东安区东三条路华威小区的代倩岚家。确切地说,这里是代倩岚的大姨家,代倩岚和母亲胡明芬都住在这里。眼前的代倩岚是一个20岁的清秀女孩,穿着一身运动装,可她却不能像其他的女孩一样跑跳,走路也只能慢慢移动,而且不能长时间行走。
代倩岚告诉记者,11年前的一天,她放学回家路过铁道线时,被迎面而来的火车夺去了左腿及右脚的五个脚趾。后来,她的左腿高位截肢,安了假肢,右脚做了植皮手术。
提起那段往事,母亲胡明芬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她说:“人家女孩子夏天都能穿凉鞋,穿裙子,可岚岚只能穿运动鞋,穿长裤。”代倩岚无奈地笑了笑,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而对胡明芬来说,这是她心中永远的痛。
不久,代倩岚的父亲因车祸撒手离开了她们,接着母亲又下岗,使这个本来就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供代倩岚上学,家里能卖的都卖了,能借的也都借了,并借住到了大姨家里。
一个脚趾都没有的代倩岚走起路来很吃力,只要多走几步,右脚植上去的皮就会溃烂,医生对此也没有办法。女儿不能走路,胡明芬就天天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不论刮风下雨,代倩岚总会准时来到学校上课。代倩岚是个懂事的孩子,学习之余,还经常帮助妈妈做家务。
十年的艰苦求学,今年终于可以参加高考了,代倩岚没有让妈妈失望,今年她的高考成绩达到了专科录取分数线,可学费早已无处筹集。“就在我和妈妈快要绝望的时候,社区领导通知我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项优惠政策,低保户子女可以免费就读牡丹江大学。”代倩岚说,“想到能圆大学梦了,我激动的几天几夜不能入睡。”
9月6日,代倩岚拿到牡丹江大学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对未来,代倩岚信心十足,她告诉记者,读完专科后,她还要读本科,以后好挣钱养活母亲。
代倩岚:在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眼里充满了泪水。在我和妈妈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民政部门给我们送来了低保金,使我们在生活上有了基本的保障,社会各界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我从小学到高中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现在又帮我把上大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十年来,是党和政府及社会的一次次帮助,使我走到了今天,我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长镜头
近几年,教育被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助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希望工程、阳光工程、爱心助学工程不胜枚举,但像牡丹江这样,为一批考上本地学校的低保家庭子女免费提供学费、教材费、住宿费、保险费、伙食费、运动服装费等政策在国内也是首例。
今年8月,牡丹江市出台的《关于资助市区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暂行办法》,对35名市区考上牡丹江大学和牡丹江技师学院的低保家庭子女所有费用全免。对该市还有几年才能考大学的低保家庭子女来说,他们希望这项政策能由暂行办法转为长期稳定的助学机制。
据了解,黑龙江省有中小学贫困学生40.1万人,有高校贫困生1.5万人。今年在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了《黑龙江省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实施办法》,省级财政安排资金2977万元,为全省22万名城镇困难家庭学生免除了学杂费、提供了免费教科书,并为寄宿生提供生活补贴。
黑龙江省还加大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开通贫困学生入学“绿色通道”,每年有8000多名学生受益;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每年安排省助学奖学金700万元,资助高校贫困生6000名;推进助学贷款,黑龙江省高校累计向34349名贫困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6682万元。同时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藏桂鹃在领取救助金。一个曾经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她的病而陷入困境,看着丈夫日渐消瘦的身影和凄苦无奈的眼神,她的心碎了。双城市在新农合的基础上开展的大病救助使藏桂鹃坚定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
大病救助:温暖生命的寒冬
双城在黑龙江省率先开展了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而藏桂鹃是双城开展农村大病医疗救助的第一个受益者。
日前,记者来到双城市杏山镇时,藏桂鹃正在家中养病。看见同行的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藏桂鹃的丈夫立即将我们请进屋里。
藏桂鹃今年37岁,丈夫孙新海是个老实但很能干的庄稼人。藏桂鹃说:“我们依靠种地、搞点家庭养殖,日子过得虽说不是大富大贵,也还宽裕,特别是有了聪明可爱的女儿后,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天有不测风云。2004年10月,藏桂鹃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经常头痛、恶心。开始,她并没在意,后来头痛得厉害,呕吐也越来越重。丈夫陪她去医院检查,经诊断:尿毒症。医生告诉她,这病是肾脏机能减退或已丧失,不能将体内废物充分排除,聚积在血液和组织里引起的中毒现象,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听到这个解释,藏桂鹃惊呆了,“老天爷咋这么残酷啊,我不甘心啊!”
一次次住院,花光了她和丈夫辛苦攒下的所有积蓄。丈夫东借西凑,几乎求遍了所有的亲友,短短的时间,欠下了数万元外债,再也无力支付高昂的治疗费。藏桂鹃说:“我绝望了,看着一个曾经美满的家庭,因为我的病而陷入困境,看着丈夫日渐消瘦的身影和凄苦无奈的眼神,我的心都碎了。有一段日子,我不想治了,等死吧,再也不能拖累丈夫和孩子了,女儿几次眼泪汪汪地抱着我说:‘妈妈,你的病快点好吧,我和爸爸不能没有你呀!’我把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眼里流下的是泪水,心里却在流血呀!”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绝境中,藏桂鹃家迎来了曙光。双城市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市民政局为她家出钱参加了合作医疗。2005年,藏桂鹃共花去医疗费1.6万余元,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了2844元。让她没想到的是,双城又开展了农村大病医疗救助,根据比例,她一次拿到了3638元医疗救助款。藏桂鹃说:“在镇财政所领取救助金时,我的心跳都要停止了,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今年,藏桂鹃又得到了第二笔救助款2000元,使她家的境况得到缓解。
藏桂鹃:我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对国家根本谈不上什么贡献。可是,党和政府却对我无限关爱,在我生命最寒冷的季节,送来温暖的炭火,融化了我心中的冰冻。对于一心为民解困的党和政府,我无以回报。如果我的病好了,我会做一个更加优秀的母亲,培养和教育好我的女儿,将来让她成材,报效祖国。
长镜头
前不久湖北公安县陈正先夫妇不堪大病负担跳江自杀,陈正先患有血吸虫病、乙肝、肾结石等大病,因为穷,连一家四口60元的参合费也拿不出。而在村民眼里,即使陈正先入了新农合,平均不足40%的报销比例,也改变不了他家的悲剧。
医疗救助制度着眼于最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障,是最后保命的“底线”。因此,推进“全民医保”,仍要夯实医疗救助这一医保“网底”,这就是黑龙江省实施农村大病救助的意义。
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2004年,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方案(试行)》,规定救助对象是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家庭成员,以及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成员;医疗救助标准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省级规定医疗救助对象全年享受医疗救助的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当地规定的标准,一般在4000元以内。对于存在特殊困难的家庭,可以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标准。
2005年,黑龙江省全面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即以国家、省、县财政投入为主的专项社会救助。通过资助贫困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并对合作医疗报销后家庭生活困难、医疗费仍难以承担的贫困群众进行二次救助等形式,开展农村医疗救助活动,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使贫困群众得到“小病能治、大病有救”的医疗保障。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救助农村贫困群众100多万人次,其中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3万人次,大病救助10万人次。全省共发放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亿多元。
宁安敬老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待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住在乡敬老院时,她兜里揣着药,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不能动了,就吃药死了,省得活受罪。搬进县里新盖的敬老中心,82岁的关桂芝感觉天天都像过年。
敬老中心:五保老人的归宿
日前,记者走进宁安敬老中心,遇到的老人个个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住在敬老中心,天天都像过年。”82岁的关桂芝笑着告诉记者。这话令记者有些疑惑,这里不过是打扫得比较干净,有老年活动室可以打打麻将,但也不至于说成天天都像过年呀。
“你不知道,这都是和以前的敬老院比的。”关桂芝说,由于家中无人赡养,74岁她便进了乡养老院。那里环境简陋,七八个人一个屋,一年到头吃的都是咸菜,只有过年才能尝到肉味。那里没有淋浴,每次洗澡都得找个伴,两个人一起端着盆去接水,然后互相帮着冲两遍,就算洗澡了,就这样每个人一年也就洗几次。腿脚能动的人还好,要是病了动不了,就被安排到一个屋,躺在那里只有人每天送饭,其余的都不管。老人们大小便没人管,肉都烂了,就那样等着死去。
“我那时身上揣着药,如果自己也到了那一天就吃药死了,省得活受罪。”关桂芝说,“现在好了,4人一屋,每天都有工作人员来打扫。每天中午都能吃到一荤一素,有淋浴随时可以洗澡,不能自理的有特护人员给喂饭、洗澡,过得很舒服。”
“哎呀,和以前真是天壤之别,我在这里还有了工作。”提起在乡敬老院的日子,张勇根说。今年70岁的他是敬老中心的生产队长,负责组织这里的8名老人种地、采收。记者见到他时,他和几位老人刚从后院的菜地里回来。菜地虽然不大,产量也不高,但他们忙乎得很开心。张勇根说,多运动运动,可以多活两年。闲着没事时,他们就在活动室打打麻将。
当记者拿出相机,准备拍下老人们的生活时,不能说话的潘守亚立刻高兴地站在跑步机上跑了起来,并示意记者拍他。
当记者离开时,看见老人们三五成群坐在院子里乘凉,其中一位还从果树上摘了几个苹果回来……
张勇根:住在这儿我很知足,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让我们能安享晚年。
长镜头
宁安敬老中心是2005年建的,整合了原来6个乡镇的敬老院,共有120张床位,现供养了70余位农村五保老人。
税费改革后,黑龙江省及时启动了以因地制宜调整改造敬老院、提高供养水平、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渠道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五保供养综合改革。几年来,全省共下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资金5600万元,地方自筹1.9亿元,重点支持了新建高标准中心敬老院51所,改、扩、建乡镇院67所,全面改善了五保对象的居住环境。2006年,省级财政增加转移支付0.9亿元,使全省五保对象从2007年开始,集中供养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1500元提高到22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600元。截至2006年底,全省有五保对象13.3万人,3万人实现集中供养,10.3万人分散供养,初步形成了以中心院为辐射、以整合后的乡镇办院为主体、以社会办院为补充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新格局。
每到冬季,双鸭山友谊县友谊镇低保对象王庆争总是为家中的取暖问题犯愁,靠补车胎攒买煤钱的他一遇上风雪天就没辙,去年冬天煤价上涨,他更是一筹莫展。幸好,省政府下拨了取暖救助专款,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为他家送来了1000元钱。
取暖救助:贫困家庭过上暖冬
记者采访王庆争时,他不断念叨着党和政府好。2006年的雪特别大,北风卷起的雪花把镇里通向外界的路都堵死了。元旦前一天,王庆争的家里冷得刺骨。
王庆争的两个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每年冬季,他都犯愁家中的取暖问题。因为购买过冬燃煤的费用,对于他这个低收入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孩他爹,你赶紧去外面张罗点钱呀,等天好了买点煤回来,要不咱家这个冬天该咋过呀?”王庆争的老伴摸着冰凉的暖气,满脸愁容地叹气,已经数不清是老伴多少次这样说了。王庆争说:“今年煤价噌噌涨,我能上那儿去借呀,孩子上大学凑学费都借遍了亲戚朋友。本想靠补车胎攒点买煤钱,可这老天爷偏偏跟咱作对,外面飘着的鹅毛大雪,车都出不来,哪有活儿呀!”
老两口天天都闷在冰冷的屋子里犯愁。眼看着家里的煤仓就要见底了,为了节省煤,老两口只在每天晚上最冷的时候,才点把火熏熏屋子。
这样的日子并不长。“咣、咣、咣……”,元旦刚过,一阵敲门声传来,王庆争打开门,“老王大哥,我们民政和社区部门来了解你家的过冬情况,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解决的?”听说王庆争家没钱买煤,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将1000元钱递到他手中。“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你们,这钱就是给你们这些困难户用来买取暖煤的”。王庆争两口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天,王庆争就上街买回了近3吨取暖煤,感受了久违的温暖。
王庆争:自打县民政部门把我们家列为低保户后,每当我家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党和政府就为我家送来真切的关爱和生活的希望。“扶贫济困解危难、执政为民暖人心”是我和其他低保户敲锣打鼓送给政府的锦旗上写的字,在我们全家人心中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长镜头
每到冬季,记者都会接到群众反映,某家交了包烧费,屋中却犹如冰窖。记者前去采访,看到居民在家里捂着厚厚的棉被,有的手足已被冻伤,有的无奈买了电暖气、电热毯等,以解冰冻之苦。而对于那些因贫困交不起热费的群众,更无钱购置任何取暖设备,只有默默地挨冻。近年冬季,黑龙江省很多地区的民政部门和社区都对低保户和贫困户发放越冬取暖费和集中送煤。但地方政府资金有限,尤其是去年入冬以来,受到煤炭价格上涨影响,居民的取暖用煤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省政府下拨的取暖专款,使贫困家庭温暖地度过了寒冬。
2004年起,省政府连续三年与市(地)政府签订保证城市供热的目标责任状,要求各地建立困难群众供热保障救助制度,确保全省困难群众安全过冬。2006年,建设厅、财政厅、民政厅等十厅局联合转发了建设部等八部委《关于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各地结合实际确定低收入困难群体的范围和供热保障费用的标准,建立健全供热保障制度。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鸡西、黑河等地纷纷出台取暖救助政策,积极筹措落实取暖救助资金,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困难群众供热问题。2006年,省级财政下拨5.07亿元取暖救助资金,各地积极落实配套资金0.62亿元,使全省140多万城镇低保家庭的冬季取暖问题得到较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