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把公共财政的阳光洒遍高原—青海省财政事业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3年01月07日 11时18分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把公共财政的阳光洒遍高原—
青海省财政支持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纪实

    载着全省各族人民的殷殷期待,青海省财政按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把支持民生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上,走出了一条“小财政办大民生”的路子,公共财政的阳光洒遍民生的各个领域。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职工养老金水平、新农保覆盖率等民生指标走在西部甚至全国前列。2011年,青海省用于民生支出的总量达到72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5%。10年间,全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累计达到3355亿元,是2002年的7.1倍,年均增长28.7%。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 2005年的时候,全校只有1座教学楼、700多名学生;现在新建了教学楼2座、学生公寓和综合教学楼各1座,有1300多名学生,并且有了物理、化学试验室以及音乐、舞蹈教室。学生上学免学杂费、教科书费,只收10元作业本费。” 2012年10月26日,湟中县田家寨镇中学副校长张有仁向记者细数着近几年学校发生的变化。初二学生李小韵家住河湾村,离学校比较远,所以住校,她告诉记者:“我和同学们每天早上吃牛奶、鸡蛋,午饭是米饭和炒菜,晚上吃面条、面片。宿舍里冬天有暖气,生活条件比家里还好呢。”

    青海省集中财力办大事,全力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确保教育事业各个重点项目支出。10年间,全省教育累计投入442亿元,由2002年的11.5亿元增加到2011年130.11亿元,年均增长30.92%。

    建立健全了学生资助体系。学生资助政策覆盖了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实施了高中贫困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免收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中等职业教育所有农村学生享受了国家助学金资助。全省高校45%的贫困学生得到了不同形式的资助,实施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积极推进校方责任保险,全省参保学生占应保的88%。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学杂费,通过多次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青海省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标准达到每生每年初中700元、小学500元。扩大了免费教科书补助范围,目前全省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享受了免费教科书政策,享受人数达到66万人。先后3次按地区、分类别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仅2012年安排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3.6亿元,资助学生26.42万人。按照年生均补助600元的标准下达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2.7亿元,受益学生达44.23万人。

    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初冬,记者来到西宁市第21中学。校长于大伟用“翻天覆地”四个字概括了学校今昔的变化。陪同采访的西宁市教育局基建处处长张新娟告诉记者,第21中学是西宁市校园改造工作的一个缩影,近3年,西宁市投入17.6亿元,新建学校11所、改扩建63所、撤并185所,消除了72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涉及学校607所,拆除加固校舍建筑2452栋。她感慨地说:“这种改造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在2008年海南藏族自治州进行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试点的基础上,青海省投资76亿元,于2010-2012年在全省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与布局调整建设规划,目前已基本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2012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124所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7.4万平方米校舍改扩建和配备教学设备、教具、玩具,提高农村牧区学前教育普及程度。

    为确保实现“两基”目标,2009-2010年省财政安排未“普九”9个县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资金6.58亿元,2010年将教学仪器设备往年每年安排400万元调增到2500万元。2011年安排6550万元,解决未“普九”地区的突出问题,确保“两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按照全省中小学标准化3年规划,青海省从2012年起投资48.16亿元,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项目覆盖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长期保留的1042所中小学,主要包括学校生均用地、校舍生均建筑面积、设备生均值及学生的生活设施等硬件建设。构筑覆盖城乡居民社保网络初冬,记者在平安县采访时,听到平安镇镇长李秉章讲的一个小故事。李秉章上个月在白家村检查工作时,一位74岁的大娘对他说:"现在我们农民的生活不比城里人差。你看,用政府给的补助,农民把危房拆掉重建了,大门、围墙新修了;乡亲们都参加了医保;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能领到养老金,80岁以上另外有补贴;政府给家家户户发电视机,连垃圾斗都发……我们农民得到的实惠,实话多!"

    就业有培训,看病有医保,养老有保险,盖房有补贴……广大群众需要的,党和政府都想到并做到了。

    2003年,青海省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2005年比国家要求提前3年实现了全覆盖,新农合已成为覆盖全省人口最多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2007年,青海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启动并实现全覆盖。经过多次调整,中央及省财政安排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资金总额由240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3亿元,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中央及省财政补助年安排总额由1443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8.5亿元。2012年,省财政将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医疗保险人均筹资由300元增加到400元,其中个人不增加负担,财政补助分别为330元和360元。

    青海省分别于2009年、2010年启动实施新型农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提前实现了全覆盖。到2011年,两项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后中央及省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5.5亿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比国家要求的在2020年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目标提前了10年。全省25.3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2005年月人均897元调高到2011年的2027元。

    根据城乡社会消费水平发展情况,青海省适时提高城乡低保家庭救助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由2006年的3.1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67亿元,确保了城乡60多万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近年又出台了城乡高龄老人补贴政策、孤儿养育补助政策、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政策。2012年新增补助资金1.04亿元,将城乡低保对象长期享受的临时物价补贴计入低保标准内,并同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同时,扩大高龄老人补贴范围,享受补助人数由4万人扩大到21万人,新增补助6160万元。

    省财政持续加大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投入。截至目前,青海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惠及21.3万户农牧民家庭,占全省农牧民总户数的26%。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7年控制在10‰以内,进入全国低生育水平行列。助卫生事业回归公益性乐都县人民医院去年8月被定为全省医疗改革试点县,财政补助了356万元药品差价补贴和50万元绩效工资,人员工资拨款比例从原来的65%提高到90%。同时,财政资金给该院购置了16排螺旋CT机等价值600万元的医疗设备,添置了3辆急救车。财政投入为医院回归公益性服务提供了保障,目前该院门诊次均费用从改革前的135元下降到108元,住院次均费用从改革前的2903元下降到2602元。

    2009年至2011年,青海省医改五项重点改革支出增长幅度高于医疗卫生支出的增长幅度,各项支出逐年增长。财政资金的投入,是医改五项重点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大幅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青海省新农合基金筹资规模由2008年的3.9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64亿元,参保人数由2008年的333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348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规模由2008年的0.6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06亿元,参保人数由2008年的52.24万人增加到2011年67.15万人。

    加大基层及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投入。累计投入11.73亿元,完成全省324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全省乡镇卫生院和城市服务中心新增人员工资待遇、57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设备的配备、601个村卫生室的扩建达标、4243所村卫生室配备电脑及开展村医培训、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以及公立医院医疗设施设备、培训、远程会诊、重点学科等工作。到2011年,将村医补助提高至8000元,另为每个村卫生室水、电、暖补贴1000元。

    加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投入。累计投入10.4亿元,由2008年的1.34亿元增加到2011年3.1亿元,年均增长3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人均15元提高到25元,2012年再次提高到40元,服务项目由10类扩大到14类;建立了全省城乡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补助制度;支持了艾滋病、结核病、慢性病的防治、孕产妇住院分娩及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

    医改实施以来,青海省个人卫生支出比例由45%下降到30%,累计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7.3亿元。今年9月1日,青海省所有公立医院对参合参保患者实行"先住院后结算"。

    为提高对全省各族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青海省医疗卫生支出由2002年的4.4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4亿元,10年来年均增长30.23%。

    改善住房变现实

    平安县沈家村有526户,10年前村民们住的都是木质结构的房子、围着土墙,很多家的房子都不同程度被虫蛀,成了危房。村长樊启方告诉记者:"去年我们村273户被政府列入危房改造项目、121户列入奖励性住房建设项目,政府还为两户特困户免费盖了房子。今年又把11户列入危房改造项目,把泉水引到了家家户户。"通过两年的改造、建设,沈家村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青海省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民生财政的重要内容。2008年青海省开展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级财政部门共计投入各类财政性资金158.7亿元。到2012年,建成或正在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房312312套。其中城镇保障性住房占城镇居民户数的37.75%,城镇保障房的覆盖面位列西部首位。全省有3.98万多户城镇居民告别了无房或年久失修的旧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水电暖设施齐全的砖混结构楼房。

    按照"户均补助,分类实施"原则,青海省2009年起在农村实施困难群众危房改造项目。今年农村危房改造按照户均2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户均补助标准较上年提高0.08万元;奖励性住房建设户均奖补1.3万元,较上年提高0.7万元。到2012年,各级财政共安排42.15亿元,改善了13.36万户困难群众住房条件,鼓励21万户农村居民进行住房改造。

    从2009年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以来,省财政共投入资金40.8亿元,已完工82024户,37.7万游牧民走出偏远的草原,住进基础设施完备的新居,用上了太阳能照明设施,畜棚、储草棚及饲草基地逐步建成,生产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村是个有2000多村民的大村子,很多村民喜欢唱歌跳舞、吹拉弹唱,村里的社火队远近闻名。近几年,财政资金为村里建了文化广场、文化舞台、篮球场、农家书屋,添置了健身器材、投影仪、音响、腰鼓、图书,该有的文化设施都有了。"10月26日,湟中县鲁沙尔镇徐家寨村村委书记李海云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述说村里近年来文化建设的变化。他说:"文化设施增多了,村民们活动起来更加有精神了,大家把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编入各类文艺节目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全村敬老爱幼、家庭和睦成为风尚,村民精神面貌和以前大不一样。"

    近10年来,省财政积极支持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书下乡、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进村入户工程、文化进社区工程、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开放、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共安排专项资金74.55亿元,2011年比2002年增加了12.18亿元,增长569%,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

    目前,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支中心、乡镇及村级基层服务点已完成全覆盖,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29个,农(牧)家书屋4169家,村文化室560个。"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已向全省1884个行政村购置了服装、音响、乐器等演出设备;基层文化设施装备工程向24个州、县级群艺馆、文化馆配备了器材设备。农牧区电影放映工程共放映电影16.35万场次。"送书下乡"工程共采购图书26.88万册,已配发到全省各州、地、县公共图书馆。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全部对群众免费开放。

    让人人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各族群众。青海省财政在一如既往地不懈努力。

 
 
 相关链接
· 青海省1-11月全省收入和支出均超2011年全年水平
· 青海省前8月公共财政收支进度加快 预算执行较好
· 1-5月青海省财政收支稳定增长 支出进度不断加快
· 青海省财政下发通知确保国家资源税新政策落实
· 青海省财政出台十项政策措施支持基层组织建设等
· 青海省完成省对下2010年财政支农投入绩效考评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