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雪龙”号3月7日电(记者 崔静)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6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破冰船,穿越南纬66度33分,驶离南极圈,继续返程之旅。
受到绕极气旋的影响,“雪龙”号已连续两日出现轻微摇摆,部分考察队员开始出现程度较轻的晕船反应。“雪龙”号船长王建忠说,随着“雪龙”号距离风大浪高的西风带越来越近,船体摇摆幅度会更加剧烈。
王建忠介绍说,根据“雪龙”号收集到的气象资料,西风带目前活跃着数量较多的强气旋,对“雪龙”号平稳航行构成了严峻挑战。考察队将于7日下午对西风带天气情况进行会商,选择合适的时机和路线,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全穿越西风带。
在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存在一个环绕地球的低压区。受大气环流和气旋活动影响,这里常年盛行西风,风力常在10级至12级之间,因此被称为“咆哮的西风带”。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完成各项科考任务启程回国
新华社“雪龙”号3月5日电(记者 崔静)在圆满完成各项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后,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的100多名队员乘坐“雪龙”号极地破冰船,于当地时间5日20时(北京时间5日23时)驶离中国南极中山站,启程回国。
3月5日,登上直升飞机准备乘船回国的考察队员与中山站越冬队员挥手告别。当地时间3月5日20时(北京时间5日23时),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的100多名队员在圆满完成各项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后,乘坐“雪龙”号驶离中国南极中山站,正式踏上回国的归途,17名越冬队员则将在苍茫的南极大陆上坚守一个漫长的冬天。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在中山站期间,考察队顺利完成了12项科学考察工作,包括首次应用无人机进行大范围南极海冰勘测、首次开展大面积南极地物光谱采集、在中山站附近建立永久性自动验潮站等,涉及遥感、冰川、生物、高空物理等多个学科。
由30人组成的两支南极内陆考察队——昆仑站队和格罗夫山队在南极冰盖上开展了为期55天的科学考察活动,在冰芯钻探、天文观测、测绘、地质调查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与此同时,中山站基础设施建设有序进行,总建筑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车库、空间物理观测栋、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等新建筑基本完工,部分建筑交付使用。
3月5日,中国南极中山站越冬队员与最后一批撤离中山站的队友挥手告别。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袁绍宏表示,若航行顺利,考察队将按照计划于4月初返回祖国,其间,“雪龙”号将再次穿越素以风大浪高著称的“魔鬼西风带”。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于2009年10月11日从上海启程,乘坐“雪龙”号奔赴南极,先后完成了对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的科学考察任务,这是中国南极考察史上首次执行“一船三站”科考活动。 >>>详细阅读
特写:依依南极情
——记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撤离中山站启程回国
3月5日,一名中国南极中山站越冬队员(左)在与队友告别。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新华社“雪龙”号3月5日电(记者 崔静)5日,坐落于南极拉斯曼丘陵的中国南极中山站处处充满离愁别绪。完成各项考察任务的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在与17名越冬队员一一告别后,陆续撤离中山站,踏上回国的归途。
未来的365天,17名越冬队员将在苍茫的南极大陆上忍受酷寒天气,度过漫长极夜,体验蔬果匮乏的艰辛。临别前,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袁绍宏向每一名越冬队员敬上一杯酒,祝愿他们在南极越冬期间平安、快乐。
16时30分,袁绍宏带领几名考察队员乘坐最后一架次直升机从中山站起飞,在中山站上空盘旋3周后,飞向停泊在中山站附近海域的“雪龙”号极地破冰船。中山站广场上,以中山站站长胡红桥为首的越冬队员们不住地向飞机挥手再见,久久不愿离去。
“每一名越冬队员都是带着梦想来到南极的,相信我们一定能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充实、快乐地过好在南极的每一天,”与队友们告别时,越冬队员张训途动情地说。
20时30分,伴随着3声悠远雄浑的汽笛长鸣,“雪龙”号正式调转船头,朝着北方、向着祖国的方向缓缓航行。位于“雪龙”号6层的驾驶室内,考察队员们争相通过高频对讲机,与中山站的越冬队员告别。
“保重身体”“注意安全”“等着你们胜利归来”……队员们纷纷将祝福送给留守在中山站的越冬兄弟们。
“与大家朝夕相处这么长时间,离别时心里有蛮多感伤,希望大家在未来的一年里坚定信心,因为南极事业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去创造,我衷心祝福你们,希望大家有缘再相聚。”首次参加大陆南极考察的台湾研究人员郭富雯满含深情地说。
“队友们,再见!中山站,再见!”当“雪龙”号渐行渐远,聚集在驾驶室内的考察队员们齐声高喊。告别声穿越横亘在“雪龙”号与中山站之间的重重冰山,在孤寂的南极拉斯曼丘陵上空久久回响……
这是从空中拍摄的中山站全景(2月24日摄)。建成21年来,中山站站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建筑面积不断扩大,仅近5年来的新建建筑面积即达3800平方米。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南极中山站庆祝建站21周年:见证风雪 凝聚友谊
善变的南极天气似乎通晓人意。2月26日中午,坐落于南极拉斯曼丘陵的中国南极中山站上空一扫连日的阴霾,太阳钻出云层,散发出柔和的光芒。这一天,是中山站的21岁“生日”。正在这里执行考察任务的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举行仪式为中山站庆祝“生日”。
第26次南极考察: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回收潜标系统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第三大湾普里兹湾海域成功回收一套潜标系统,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投放并回收潜标,潜标记录的观测数据将为研究南极环境提供重要参考。
此次回收的潜标系统主要由温度盐度采集器、沉积物捕获器、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和浮球组等设备组成,主要对南大洋的温度、盐度、流速等数据进行长期观测,分析普里兹湾冰间湖形成和维持的过程,为研究南极大陆周边海域海洋、海冰、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支持。
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撤离 采集陨石1618块
在圆满完成各项科学考察任务后,当地时间3日凌晨0时许(北京时间3日3时许),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顺利穿越多条深不可测的冰裂隙,安全撤离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
格罗夫山队队长黄费新介绍说,自2009年12月27日傍晚抵达格罗夫山地区后,格罗夫山队的10名队员在为期近40天的考察中,克服暴风频繁、冰裂隙密布等恶劣自然条件的不良影响,顺利开展了地质调查、陨石采集、测绘、生态环境研究及冰盖演化等科学考察任务,取得多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