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9日中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巴西利亚同巴西总统罗塞夫共同出席中巴工商界峰会并致辞。中新社发 刘震 摄 中新社北京5月20日电(记者李晓喻)中国总理李克强对巴西的首次正式访问为打造中巴合作“升级版”开辟了两条“新路”。 “两洋铁路”可行性基础研究工作启动,是李克强此行最受关注的成果。 中巴两国于当地时间19日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开展铁路领域合作对南美研究建设一体化和可持续的基础设施网“至关重要”,并祝贺中国-巴西-秘鲁三方工作组启动两洋铁路可行性基础研究工作。 这条铁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横跨巴西和秘鲁,且需跨越世界最长的安第斯山脉。2014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拉美时,首次提出“两洋铁路”概念。此后习近平在与巴西总统罗塞夫举行双边会谈时强调,要推动两洋铁路建设尽早取得实质进展。 “启动可行性研究,标志着两洋铁路获得实质性进展。”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江时学告诉中新社记者。 江时学指出,这条铁路一旦建成,中国从巴西进口铁矿石、大豆等商品将有新的物流路线,不必都经过巴拿马运河,有利于提高运输速度;巴西则可因此加强与亚太地区的互联互通,降低运输成本,刺激出口。正如巴西驻华大使雷昂所说,“这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但也有声音质疑,“两洋铁路”会打破美国控制下的巴拿马运河对国际物流的垄断,影响美国在其“后院”的主导地位。 在江时学看来,这纯属“想当然”:“美国并没有垄断巴拿马运河,中国也没有能力去控制美国在拉美的活动。” 此外,鉴于中国正力推铁路等大型装备“出海”,两洋铁路将成为中国铁路技术和装备加速走向世界的跳板。 中国官方本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及,要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发挥在铁路设计、施工、装备供应、运营维护及融资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一揽子合作。 江时学表示,两洋铁路途经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还需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均得到妥善处理,无疑将成为中国铁路的“金名片”,发挥更多示范效应。 李克强此次巴西之行,还开辟了中巴、中拉装备和产能合作的新路。 访问期间,中巴两国签署了产能、基础设施等领域的35项合作文件,以及关于开展产能投资与合作的框架协议。 其中,铁路、矿业、电力、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投资合作是重点。这些都是中国制造能力较强的领域,也是近期中国着力开拓国际市场的重中之重。 如中国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司长顾大伟所说,中国的这些产业无论是在制造、工程建设,还是企业运行管理,“都达到了高水准”,而巴西等拉美国家急需提高工业化水平,双方的产能合作是“能力与需求的结合”,既有助于健全巴西等国的产业体系,也将倒逼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增强核心竞争力。 江时学分析说,产能合作实质上是产业和资本的输出。对因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而陷入困境的巴西经济而言,这种合作无疑是利好消息。 实际上,产能合作已日益成为中巴、中拉合作新的增长点。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累计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新签工程承包额超过1100亿美元,项目涉及天然气、管道、电站、公路、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 李克强此次将双方合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提出了中拉产能合作的“3×3模式”,包括拓展基金、信贷、保险三条融资渠道,设立中拉产能合作共同基金,提供300亿美元融资,支持中拉在产能和装备制造领域的项目合作等。 中国电建相关负责人告诉中新社记者,中资企业在拉美急需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将解企业后顾之忧,有利于中国装备和产能更好走进拉美。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